“从力学角度来看,这块浮冰应该早就碎了。”小宋判断道,无人提出异议。这块浮冰的底部实在太平坦了,但也没人去思考为何它还未破裂。
“三号鱼雷进入一百秒攻击范围!”苏勤提高了声音通报。该来的总会来,但复杂的水下环境导致预警时间一下子缩短了二十秒,这一点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其他目标情况如何?”王院士连忙问道。
“四号目标仍在原方位,到达时间未知。被动声纳估测的距离反而更远了!我猜测它的动力即将耗尽。”好消息总是有的!
然而,“咚……”一声主动声纳脉冲响起,提醒了苏勤,他赶紧去查看被搁置在一旁的三号和二号鱼雷目标情况。
“一号鱼雷目前处于搜索盘旋状态,似乎正从下方接近我们,二号鱼雷已重新锁定目标,预计两分钟内到达,方位一百七十度。”
“保持当前航向,全速前进,同时不要中断主动声纳的搜索。”王院士并未放弃,他仍希望能在浮冰或海底发现一些转机。在这种情形下,除非有所发现,否则仅凭一枚诱饵弹,泰山号难以逃脱三枚鱼雷的追击。
指挥舱内一片寂静,众人都在等待声纳室苏勤的报告。
“三号鱼雷出现在四十度方位,距离六十秒。”然而,传来的并非好消息。
“二号鱼雷预计八十秒后到达,方位一百五十五度;一号鱼雷已结束盘旋,方位一百六十五度,预计三分钟内抵达。”
“停止主动声纳扫描!”王院士无奈做出决定,继续使用主动声纳,更像是为鱼雷指引目标,而非寻找生机。
好在泰山号已近乎穿越浮冰区域,再前行片刻,头顶便不再是浮冰的威胁。
此时,王院士心中已有新的打算。
“我来掌舵。”王院士将徐思齐从舵手位置替换下来。
“你去声纳室替换苏勤,我有新的任务安排给他。”
“我可完全不懂声呐操作。”刚刚稍有放松的徐思齐闻言一惊,连忙澄清。
“艇长,是打算启用那个吗?”
“没错,你先做好准备,关键时刻再启动!”还有什么能比无视惯性的飞船核心更能提供卓越的机动性呢?尽管在不开启防护罩的情况下,惯性仍会存在,但那强大的动力无可挑剔。
“三号鱼雷方位四十五度,距离三十秒。”计算机持续追踪鱼雷轨迹,徐思齐则负责口头报告。
徐思齐的声音虽显平稳,但对于飞行员而言,三十秒却显得漫长。即便他已历经一次鱼雷攻击。
“准备诱饵弹,向鱼雷管注水。”王院士迅速向前鱼雷舱发出指令。
“鱼雷管外盖已开启,注水开始。”赵荣光迅速回应。
“二号鱼雷方位一百四十五度,距离七十秒;一号鱼雷方位一百六十度,距离一百秒。”徐思齐擅自将秒作为距离单位,倒也直观明了。
显然,这三枚鱼雷虽未同时抵达,却也构成了一场接踵而至的挑战。仅凭一枚诱饵弹难以应对,但王院士并未打算轻易放弃。
他计划至少利用诱饵弹甩掉一枚鱼雷,毕竟飞船核心一旦启动,虽机动性卓越,但对声纳的影响却未知。
为避免成为“睁眼瞎”,王院士决定在飞船核心启动时,尽量减少周围的鱼雷数量。
“三号目标二十秒,方位不变。”徐思齐的声音也略显紧张。
“诱饵弹,发射。”王院士并未刻意调整艇首方向对准鱼雷,而是选择了更为稳妥且精细的操作。
诱饵弹冲出鱼雷管,高速前行一段后减速,开始播放伪装音频。
此时,王院士才猛然向右打满舵,同时向后舱下令:“双车停止,释放气泡,尽可能多!”
随着命令的下达,甲板开始微微震动。
最后,王院士转向苏勤:“你能用那玩意儿提供一点推力吗?不论方向,只要从后向前推,没有也行,我们滑行也能前进几百米。”
王院士已下令停车,但他仍希望泰山号能继续前行。只要足够安静,且气幕弹充足,他甚至不会下令电动机停机。幸运的是,现在还有另一个选择。
然而,不等苏勤回答,艇身突然剧烈摇晃,伴随着失重感,通话器中传来惊呼:“深度急剧增加!可能遭遇海水断崖!艇长,怎么办?”未等王院士回应,那声音又擅自做主:“所有压载水舱排水,紧急上浮!”
“别慌,这里水深不深。”尽管三百多米已超过泰山号的下潜极限,但王院士对自己的潜艇仍有信心。然而,当他瞥了一眼深度表时,却大吃一惊。
定深不是五十吗?怎么一下子快一百了?
但更不对劲的是,失重感依旧存在,而深度表上的数字却停滞不前。
“深度表失灵!”机电部门负责控制潜水深度的岗位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