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渐斜,余晖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屋内,映出一片暖黄。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雀儿,簇拥在李慧娟身旁,热热闹闹地帮她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有人特意将二舅妈送来的大白馒头拿去热了热,不一会儿,满桌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还有那白花花的馒头,堆得满满当当,让这顿饭显得格外丰盛。
“这馒头是……?”沈进心中泛起一丝疑惑。他清楚,李慧娟平日里蒸馒头,总会掺些玉米面,毕竟纯面粉蒸馒头太费面,家里过日子,处处都得精打细算。可今天这满满一箩筐的白面馒头,实在不像是她一贯的做法。
“是我从娘家拿回来的,我二嫂给装的。”提及娘家人,李慧娟眉眼弯弯,藏不住的喜悦在脸上肆意蔓延,幸福的笑容如同春日盛开的繁花。
“二嫂一直对咱家好,这份情谊,咱可得牢牢地记在心里,往后也要好好待人家。”沈进不紧不慢地说着,眼中满是感激。
“我心里有数,你就别操心这些了,赶紧陪爹娘好好吃饭。”李慧娟一边笑着招呼,一边往公婆碗里夹菜。
爷奶最爱在老大家吃饭,这里的氛围总是那么温馨和睦。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孩子懂事孝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处处透着暖融融的祥和气息。
“等入冬下雪,田里没活儿了,我们老两口也去探望一下亲家公和亲家母,这么久不去,实在是失礼。”爷向来疼爱大儿媳,对她的娘家也格外上心。
“还是别去了,爹。您要是去了慧娟娘家,那老三媳妇娘家肯定也得去,来回折腾多辛苦。再说了,不去老三媳妇娘家,她又该说您偏心,到时候家里又不得安宁,等有合适的由头,咱再去。”沈进赶忙劝阻,言辞间满是顾虑。
“是啊,爹,孩子他爹说得在理。不过我二哥家茹芸也到了相看的年纪了,要是相看成了办喜酒的时候,咱们一起去。”李慧娟接过话茬,言语中带着几分期待。
“那就是和咱安福一般大了?”爷看向沈安福,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仿佛心底正勾勒着一些美好的期许。
爷心里清楚,看李慧娟就知道李家的家教好,教出来的孩子肯定差不了。要是知根知底的两家人能亲上加亲,那该多好啊。回想起当初给老三说亲的时候,媒人把对方夸得天花乱坠,老三媳妇刚进门时也装出一副好脾气,可生完老大旺福后,本性就全暴露了出来,整天吵吵闹闹,搅得家里鸡犬不宁,让人头疼不已。
李慧娟瞧见老爷子看沈安福的眼神,心里也不禁一动,可紧接着又想到自家连一间给儿子娶媳妇的屋子都没有,眼神瞬间黯淡了下去,刚刚燃起的那点希望,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熄灭。
“是的,爹,比咱安福小俩月,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李慧娟强打起精神回应道。
“你娘家的姑娘,那肯定差不了,差不了啊!”爷本来还想再多说几句,却被奶在桌子底下轻轻戳了一下,到嘴边的话只能变成一声感慨。
奶平日里话不多,可心里跟明镜似的,眼睛特会看人。她瞧出李慧娟眼神的变化,便明白其中的缘由,也深知老人还是少插手孩子们的事为妙,更何况这还是大儿媳的娘家,说多了万一说错话,惹得大儿媳不高兴,那就得不偿失了。奶可是被老三媳妇那张不饶人的嘴折腾怕了,可不想再节外生枝。
沈安福却没领会长辈们话里的深意,只是在桌上不停地给爷奶夹菜,乖巧孝顺的模样,惹得爷奶对他一阵夸赞,直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爷又问了旺财在聚财来的情况,得知旺财肯跟着师傅学手艺,很是欣慰,不然家里躺着两个大小伙子,任谁家也吃不消。
旺福算是这样了。爷在心里暗暗嘀咕着。
白面馒头蘸着红烧肉的汤汁,香气四溢,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就连一向饭量小的沈安然也吃了不少。吃完后,沈安福和沈安定主动帮忙收拾碗筷,还和沈安静一起洗了碗,李慧娟落得清闲,继续坐在那儿和爷奶唠嗑。
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闲聊。秋日的阳光暖烘烘地洒在身上,让人觉得格外惬意。沈进和爷说起今年庄稼的收成,盘算着来年的农事;李慧娟则和奶唠起家常,时不时传来几声轻笑。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热闹非凡。
这时,村里的胖王婶路过,瞧见老沈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便走进院子和大家打招呼。一番寒暄后,胖王婶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拍大腿说道:“我正想着呢,隔壁村有户人家,家里的闺女和安福年纪相仿,模样周正,性格也温柔,要不我给安福去说说?”
这话一出口,院子里瞬间安静了下来。李慧娟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下意识地看了看沈安福,又看了看一旁的公婆。沈进微微皱了皱眉头,没有立刻回应。爷的脸上则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奶则静静地坐在一旁,眼神在众人脸上来回打量。
沈安福被这突如其来的话题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他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