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四章 内部分歧 (1/4)

煤油灯在玻璃罩里瑟缩着,将张志成佝偻的剪影拓在帆布帐篷上,他的脊梁弯成问号形状。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将手中那支笔帽早已磨出铜色的钢笔轻轻搁下,抬手揉着酸涩的眼眶。

王力佝着腰凑上前,递上搪瓷缸子的手背裂着血口子,“志成,咋样了?”

张志成喉结上下剧烈滚动,仰头将冷茶猛地灌下,溅出的水珠在泛黄的图纸上迅速晕开墨痕,“得和大伙合计合计。”说着便起身,“走,喊人去!”

裹挟着沙砾的夜风掀开帐篷门帘,二十平米的空间顿时塞满柴油机的轰鸣。技术骨干们围着瘸腿木桌落座时,不知谁踢翻了充当烟灰缸的炮弹壳,滚动的铜壳在夯土地面敲出沉闷的节奏。

“暗渠就像埋在干渠脚下的定时炸弹。”张志成指关节叩击图纸,机油与墨渍在指甲缝里凝结成深褐的痂,“砂质土吸水性比海绵还狠,干渠的防渗漏问题必须重视,否则后患无穷。”

老沈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赶忙掏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捂住嘴,待咳嗽稍缓,才抹着嘴直摆手,“这他娘就是雷管埋在炕头!水流稍大点,暗渠塌方能把咱们干渠地基都掀了!再加上这土质,保不准水还没送到地头,就漏得差不多了。咱可不能白费力气,到时候渠修好了,水却留不住。”

“暗渠周边的砂土层早被渗成蜂窝煤了。就算改道,到时候干活儿一震动……”大刘的搪瓷缸“咣“地砸在木桌上,震得老式计算器的塑料按键噼里啪啦蹦跳。“看见没?连锁反应!到时候干渠一漏,周边土地就全泡了!”

帐篷忽然暗了一瞬,光影摇曳间,张志成从帆布袋掏出砖石样本,“啪”地掰成两截。碎渣溅到小王正在记录的笔记本上,在“冲击力测算”字样旁滚出灰白的轨迹。

“按设计流速……”张志成蘸着茶水在桌面画弧线,“冲击力尚在安全阈值,但经年累月……”他忽然攥拳,指节爆出青白,“砖石终会成溃堤蚁穴。再加上渗漏问题,这干渠要是保不住,咱们的心血就白费了。咱们没有现成经验可抄,只能自己琢磨出个道道来!”

“另外,垮塌方向是向下的。”张志成突然抄起铁皮尺斜插进夯土地面,“就像这样!”尺子弯成危险的弧度,“塌方物会被水流裹挟填充空隙……”他松开手,铁尺“嗡”地弹起,在众人瞳孔里划出银亮的抛物线,“我琢磨着,咱们可以从这暗渠垮塌和干渠本身的结构上想办法解决渗漏。”

小王忍不住发问:“俺嘞乖乖来,这能中不中啊?咱都没经验,真能弄成?”

张志成神色笃定,摊开双手解释道:“我反复测算过,暗渠垮塌填充空隙这事儿大概率没问题。至于防渗漏,咱们这戈壁滩最不缺的就是鹅卵石,山根下还有不少片石,咱就来个就地取材,自力更生!”

他拿起一块砖石,接着说:“咱们用这些片石沿着干渠底部和两侧砌起来,片石质地坚硬,不容易风化,能给干渠加一层坚固的防护。再把鹅卵石填充在片石的缝隙里,尽可能减少空隙。”

大刘皱着眉,提出质疑:“砌片石能防住漏?这缝隙就算填了鹅卵石,也不一定严实吧?”

张志成想了想,说:“缝隙的问题,咱们用石灰砂浆灌缝。石灰咱们自己烧,把石灰石放窑里烧,就能得到生石灰,再加水变成熟石灰,和沙子一拌,就是好用的石灰砂浆。把砂浆灌进缝隙,应该就能代替水泥了。”

老沈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一个烟圈,眉头依然紧皱,眼神中满是审慎“听起来有点道理,可施工的时候咋保证每层都弄好?这可不是个简单事儿。”

张志成说:“施工的时候,咱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段,互相监督。每砌完一层片石,就用工具把鹅卵石和砂浆捣实,保证密实度。另外,在片石外面,咱们再用砂浆抹一层面,就像给干渠穿上一层‘防水衣’,进一步减少渗漏。”

大刘追问:“这烧石灰、砌片石,技术要求高不高,兄弟们能上手不?”

张志成回应:“这几天我先带几个骨干上手试验一下,要是成了,再让他们分头教大伙。烧石灰也不难,咱们边干边学,肯定能行!”

老沈听后双手重重地撑在桌面上,侧过身子说道:“同志们呐!这水利工程可是百年大计,关系到这一方水土的未来,容不得半点马虎!咱们干的活儿,那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统砌石工艺,那是经过多少先辈实践出来的,每一块片石的摆放,每一层砂浆的涂抹,都有讲究。咱们要是为了赶进度,把质量抛在脑后,以后渠道出了问题,洪水决堤,淹没农田,祸害百姓,咱们就是人民的罪人!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咱们,咱们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呐!”

大刘也“霍”地站起来,扯着嗓子反驳道:“老沈,时代不同啦!你看看这戈壁滩,老天爷可不会等咱们慢慢磨!夏天眼瞅着就来了,按你的老办法,大水都把咱们冲回老家去了!咱们来这儿,就是要响应国家号召,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咱们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