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居民们有了一定积蓄,纷纷在村子里盖起了楼房。相比以往的泥砖瓦房,普遍采用混凝土结构搭建。居住地按城区进行划分,由北向南为排,自东向西为幢,每幢又有四五户相连的房屋,基本上一至二层的居多。楼房面积小的,每层能分出五六间屋子。大些的盖了三层排房,足足有二十多间。有些户主当起了房东,租房的多是些低收入群体,有些是上学的学生,还有些外出打工的。大家住的久了,彼此也就熟识了…
“漫步林间,你看见一株紫藤缠绕树干,感动于这静美的一幕。你想,不知未来会有怎样一番风雨?也许藤将断、树会倒,也许天会荒,地将老,你又想。请时光…”一个孩童模样的少年,听着广播,不禁感叹,“请时光赶快过去,放假日子真的太无聊了”。闲着无事,便好奇的朝着角落里衣柜上陈旧的箱子看去,箱子外表有些陈旧,踩着床角,掀开了盖子,内部有一些杂物,摆放的非常整洁。有个檀木装的长方盒,盒里是装裱的物品,打开后上面写着:“闰余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月人去,千古想风流。「成屹」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冯峻」”正看的出神,“哐当”一声,一道急促的脚步声,向着声源地快速走来,“怎么了,又在捣弄什么?”“没干嘛,就是翻出了一些旧东西,对了奶奶,这幅字谁留下的?”赵奶奶看了看,目光闪烁了一些,似乎回忆了许多陈年往事,“那是你曾爷爷留下的,说起来,期间发生了许多事儿……”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而儒学只是其中的一家,直到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于是儒学就变成了社会的重要统治资源,以传递儒家文化为主的私塾便盛行开来。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十多个身着青衫的孩童坐在一起背着三字经,还有位教书先生拿着戒尺,在屋内注视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私塾,也叫私学、学堂,是古中国的私立学校或补习班,流行于受儒家影响的文化圈。分为「蒙馆」、「经馆」和两者兼具三种,蒙馆为刚入学之学童所设,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先生只照本宣科,不讲解。经馆教学内容与科考有关,包括四书、诗、易,年龄较大者,则读古文、习字、作诗文。
“他年轻时是一名教书先生,就位于我们老家成冯庄,与好友开创了一家半蒙半经的“峻屹私塾”。续杯清茶,坐在摇椅上眯着眼睛等学生过来,偶有学生迟到,便教导一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看着听得入神的孙子,喝了杯茶水,继续说道,“解放之后,私塾就停办了,后来村里开始办学校,成先生跟其他老师就在村里任教。学堂就在村里的家庙,以前供村人祭祖的地方。奶奶当年在生产队工作,后来负责学堂的后勤保障,因为仰慕成先生,才跟你爷爷好上的。”“那我爷爷呢?”听了孙子的疑惑,缓缓的端起了茶杯,茶水顺着口腔流入,平复着不易察觉的情绪,放下杯子后,眼神略带着忧伤,缓缓道:“他啊,早些时候想着参军,家里不让去。后来就去了外地一家钢铁厂当了工人,80年代初,他从钢铁厂返乡不幸遇到伤害…
“成师傅,这是学校分配过来的,你教教他怎么操作机器。”
“好”,仔细看了看刚来的新人,“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要好好学习啊。”成师傅带着他走到一台机器前讲到:“这里有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等工艺,最基础的是机械加工,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
思贵如一,不容浅尝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这涉猎。为学贵之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
“徒儿,你跟着我有段时间了,难道你就想一辈子如此吗?
“那我该如何是好?”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矣。你应该多学习,有机会将来考大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徒儿,几天后我回家看看,为师想对你说,滴水穿石并非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绩优良不是天资高,而是学习勤。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从死者身上得到的知识可以造福活人,司法正义是为了保护活着的人。《死亡的理由》里面有句话说的好:法医的魅力在于,告诉人们何为生,何为死,并让过去说话,让死者发言!为生者权,为死者言,替真相发声。
“长途台吗?”“是的”“我要挂个长途”“挂哪里”“A市成冯庄,找学堂的成屹”“什么事”“长途台,我们是人民医院,成屹他儿子伤重,请挂个加急”
“当年赶到医院的时候,人已经没了。”哽咽了一下,慢慢的走到床边,将箱子从柜子上搬到床上,“你曾爷爷得知是被人害的,托好友帮忙,找了司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