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钱三百多,但拿了三条中华烟,两条未开封的,有一条只抽了一包。
马东把未开封的分给了王泉和冯小莫一人一条。
王泉苦笑不得,这一顿饭,马东虽然付了饭钱,但是喝了茅台,拿了中华,反而赚了几百块钱的差价。
但这些都是人情世故,想要在官场立足,这些都要习惯。
王泉到工商局的第三天,就和科室里的人混熟了。
到了第三天下午,林欣打来电话。
林欣上任后,该见的人都见过了。
接下来可以安排下乡调研了,长林县下面共有三个镇,十五个乡,林欣的计划是一天走访一个镇,再下到下面的乡村了解情况。
王泉接到消息后,便请了三天长假,而三天后正好是周日,所以接下来的四天都不用回科室。
这么长时间不回去,王泉当然也得和冯小莫、马东打个招呼。
这让冯小莫和马东感到惊讶,他们知道王泉是给领导开车的,之前他们以为领导升职后将王泉安排到工商局,这样也算是妥善安排。
没想到王泉,竟然是新上任常务的司机,这让王泉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再次提升了一个档次。
由高层亲自挑选并安排来此历练的人才,他们之间的联系会不紧密吗?
他们两人深感与王泉建立良好关系,或许是他们一生中最明智的选择。
他们对王泉的称呼也变得更加亲切。
第二天清晨。
王泉并未前往工商局,而是直接前往了县中央,早早地在林欣的办公室外等候。
王泉明白,林欣有晚起的习惯,加上最近工作繁忙,早上还要提前到岗,很可能没有吃早餐。
因此,在经过早餐店时,王泉特意购买了一些包子和油条。
林欣和刘晓文几乎同时到达办公室。
王泉上前说道:“林主任,刘秘书,今天的日程很紧凑,趁现在还有些空闲,我准备了一些早餐,先吃点再去忙吧?”
刘晓文冷淡地拒绝了:“不用了,我不饿。”
林欣却毫不客气地接过王泉手中的热包子,表示感谢后,吃了两个,并喝了一杯豆浆。
时间已经不早了。
今天计划下乡考察,因此王泉驾驶的不是奥迪车,而是一辆越野车。
长林县县长已经退居二线,林欣作为常务,自然不可能独自下乡。
随行的还有财政局、工商局、农业局、交通局等几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一些重要人员,四辆车组成了一支壮观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前往乡下。
长林县下辖四个镇:边城镇、煤镇、小粟镇和延边镇。
今天林欣安排的考察地点就是这四个镇中的延边镇。
延边镇在四个镇中并不显眼,煤镇才是县里的经济支柱,长林县的主要税收中有60%来自矿业,而煤镇正是全县矿业最繁荣的地方,聚集了许多相关企业。
延边镇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但在其管辖范围内有一个名为桃李村的村庄,那里正是王泉的故乡。
当王泉回到延边镇,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非常熟悉。
延边镇的镇长名叫关小山,在王泉的记忆中,关小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领导者,他在任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延边镇的茯苓种植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在他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原本不起眼的延边镇在短短三年内崛起,成为县里仅次于煤镇的税收大户。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延边镇都在依赖这个时期的产业基础。
当林欣前来视察时,关小山带领镇上的主要官员早已等候多时。
除了延边镇的领导,还有许多记者,手持各种摄影设备,在一旁记录着这次视察。
“欢迎林常务莅临指导延边镇的发展。”
双方寒暄了一会儿后,关小山便带领大家进入了延边镇的茯苓种植基地。
茯苓基地的面积非常广阔,里面种植着大量的茯苓,其间有许多工作人员在忙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尽管周边许多区域尚未开拓,但此地已显雏形,延边镇经规划后,设施完备,井然有序,具备随时扩展种植规模的潜力。
这无疑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产业。
林欣面露喜色,说道:“这片广阔的山区,看来关镇长有着宏大的计划。”
关小山回应:“茯苓种植基地将成为延边镇的支柱产业,我们的员工都是当地农民,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将创造众多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
林欣表示赞同:“我同意,农业一直是经济的基石,而延边镇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但要实现大规模种植,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