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大石头上恢复过来的林风通过整理前世和现在这具身体的记忆得知,现在的年代大概是在平行世界的唐朝贞观年间。
作为穿越者,最为关心的无疑是年代和时间,林风的脑海中很快有了答案——大唐贞观二年。
自汉武之治繁盛后,汉人开始没落,直至五胡乱华,汉家儿郎在异族的铁蹄之下不敢喘息。
魏晋南北朝之后,北周出世横扫天下遂成隋朝,然而隋朝只传了二世,与曾强秦相比况且不如。
天下再度发生纷乱,短短一年之间,唐朝兴起,山河平定,再经过玄武门之变,太宗登基改年号为贞观。
怎么说呢?
穿越是很悲催,但穿越到大唐,没有穿越到烽火战乱,民不聊生的乱世,这也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大唐,可谓是华夏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了,汉唐盛世可不是吹的。“贞观”这个年号林风也很熟悉,唐太宗李世民嘛!
众所周知,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唐(太)宗之名在后世的华夏人心中如雷贯耳。生活在这个年代,太平安定,丰衣足食应该是不成问题吧?
至于贞观二年意味着什么,林风并无深刻印象。大抵是如今正是李二陛下刚刚登基称帝。大唐正是缺兵少粮的时期吧。
经过前隋的动乱到现在,李二陛下可以说,正是一穷二白的时候。
如果历史没有走偏的话,再过两年还会发生严重的蝗灾。再加上河南道和河东道的洪灾和水患,大后年大唐百姓的日子委实不好过啊。
林风在心里默默地为大唐的老百姓,心疼了三秒钟。但这与自己有关系吗?至少在现在没有。因为自己现在都顾全不了自己的家庭,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其他的事情啊。
林风现在所在的村子并不小,有二百多户人家,它地处幽州,属于桃源县桃源镇所管辖。
(注:纯属虚构,只为给书友增添一点乐趣。如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出入,看官勿怪,本书会一直使用桃源县名,省去地名来回改动的麻烦,请各位读者体谅。)
离都城长安很远,有一千六百多里。桃源村两面环山,一面临海,是一个依山傍海的好地方,灾荒年间桃源村和周围的所有村子没有饿死一个人,就是这片山和那片海的功劳。
村子以前是没有名字的,最初是一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从遥远的南方剑南道成都府,因躲避突厥人的屠掠而迁移过来的人家,运气好找到了位于桃源县附近的这块富饶的平原。
从两三户变成十几户,到最后二百多户人家聚集之后,住在了一起,然后几位德高望重的宿老碰头商议了一下,给这个村子取名叫“桃源”,表达了全村的村民希望可以生活成像林风前一世语文书上“桃源记”里描写的生活一样,是村民的一个幸福美满的愿望。
后来隋朝一统天下,结束了多年的乱世,桃源村的名字也就被官府正式载入册籍,然后这个名字就一直延续到如今的大唐贞观年间。
因为桃源村的人都是从成都府迁移而来的,因此这个村子的老人和小孩都会说和会听川话,但是因为已经迁移了那么久的原因,村民们也融入了北方桃源县这个地方,学习了这个地方的语言,所以村里人的川话也只是偶尔会来上两句而已。
在躲避战乱的百姓心里,有什么比“悠闲自在”四字更重要的呢?
桃源村是大唐桃源县一个非常落后的村落,因为该村种植着大量的桃树而出名,当然这个有名也就在桃源县这一带有点小小的名气而已,至于出了桃源县的话,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知道这个破落的穷山村了。
桃源村位于河北道最大的山脉下,大概在现代的河北省里。
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从村里到县上的土路,也是十年前,周围的村子一起合力下建起来的,由于村子过于偏僻,为了节省成本,只建了一条弯弯曲曲,非常狭小的泥路,十分惊险,平时也就人或人挑着东西好走一点,要是马车走这路,一般车速都不会太快,下雨浓雾天也就没有什么马车敢走的,就怕一不小心掉落下去了。
这条土路下面可是落差二三十米的乱石滩,如果掉了下去,肯定非死即伤。但这么穷和这么偏僻的地方,一年到头来,也不会有多少马车在这条土路上走,所以当时修路时压根没考虑宽大的马车能不能走这个问题。
整个桃源村都是一族之人,都姓林,林姓,是华夏百家姓氏之一。
整个桃源村原本有两百多户人家,一千来号人,在附近十里八乡也算的上是一个较大的村落了。
不过随着十年前,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出去打仗后,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因为在外面军队里混饭吃,打仗丢了性命,有个别的人混的还算可以的人,都把自己的家从桃源村里搬走了。
十年时间,一个拥有两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子,现在也就剩下一百多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