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章:国际技术封锁,关键部件进口难 (1/2)

就在“南天门”项目一路高歌猛进,如同乘风破浪的巨轮,向着浩瀚宇宙全速冲刺之时,国际形势却如同风云突变的海面,骤起惊涛骇浪。一场始料未及的技术封锁阴霾,仿若浓重的乌云,悄然笼罩而来。

林逸正在办公室紧锣密鼓地规划着下一步的项目推进细节,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采购部门负责人神色慌张地推门而入,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声音带着几分颤抖:“林总,出事了!我们团队一直依赖进口的几种关键航天级芯片以及特种合金材料,供应渠道被无端切断了。对方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所谓‘国家安全’,态度强硬,拒绝继续供货,而且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短期内毫无转圜余地。”

这一噩耗仿若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林逸心头。他深知这些关键部件对于项目而言,犹如心脏之于人体,一旦缺失,后果不堪设想。来不及过多思索,林逸迅速召集核心成员齐聚会议室。

此时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仿若能将空气冻结,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层阴霾,焦虑与不安在空气中弥漫。技术小王心急如焚地站起身来,双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声音急切:“林逸,这些关键部件对我们的项目太重要了!没有适配的芯片,智能管控中枢的运算速度和精度会大打折扣,这直接关乎整个系统的响应及时性与操控精准度,月球基地的运行将陷入混乱;特种合金更是构建月球基地主体框架不可或缺的材料,没有它,基地的稳固性无从谈起,这可怎么办?”

市场小李也满脸愁容,双手抱头,重重地叹了口气:“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布局刚有起色,好不容易凭借‘共享航天智能服务’模式吸引了众多国际客户,好多合作意向都卡在这关键部件上。客户那边不断施压,电话一个接一个,要求我们给出解决方案和明确供货时间,要是不能及时解决,之前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我们的国际声誉也要一落千丈。”

研发部的老张推了推眼镜,忧心忡忡地开口:“就算我们现在全力攻关国产替代,技术研发周期也不好把控啊。高校和科研院所那边虽然实力强劲,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中间还隔着不少难题,时间来得及吗?”

负责后勤保障的小赵也皱着眉头插话:“而且研发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原材料,咱们现有的库存撑不了多久,后续物资调配也是个大问题。”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焦虑的情绪愈发浓重,会议室里仿若炸开了锅。林逸紧攥双拳,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眉头紧锁成一个深深的“川”字,双眼却透露出坚毅如钢的目光。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用力拍在会议桌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瞬间让喧闹的会议室安静下来。

“困难再大,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林逸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如洪钟般响彻会议室,“技术团队立刻启动备选方案评估,联合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他们有着深厚的科研底蕴和创新活力,我们要全力攻关国产替代技术;采购部门拓宽国内供应渠道,哪怕是从一些小众科研企业挖潜,哪怕要翻遍每一个可能的角落,也要找到可用资源;市场团队向客户如实说明情况,态度要诚恳,同时展示我们攻克难关的决心与计划,争取理解与信任,绝不能让合作关系破裂。”

说干就干,技术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第一时间与国内顶尖学府的材料科学实验室及芯片研发中心取得联系,开启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听闻项目困境,纷纷伸出援手,调配最精锐的科研力量加入。

在某高校的材料实验室里,一位资深教授召集学生们开会:“同学们,‘南天门’项目关乎国家航天发展,现在遇到关键材料难题,咱们得加把劲。从基础材料配方研究入手,大家分组行动,仔细调试各种元素的比例,记录每一次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变化趋势,一定要找到突破口。”

“教授,这工作量可不小,时间又紧,咱们来得及吗?”一名学生面露难色。

“没时间犹豫了,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咱们拼一把!”教授坚定地回答。

另一边,在芯片研发中心,研究员们也在紧锣密鼓地讨论。

“我觉得咱们得先查阅海量资料,反复研讨不同芯片架构的优劣,再进行无数次模拟仿真,力求找到最优解。”一位研究员提议。

“没错,大家分工明确,抓紧行动。”负责人点头赞同。

采购团队则如同不知疲倦的行者,奔波于国内各地产业园区。他们一家家筛选甄别有潜力的供应商,详细了解对方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技术水平。

“张总,你们这家企业的合金材料参数看着挺不错,但是产能能跟得上我们的需求吗?后续供货稳定性如何?”采购人员小李仔细询问一家企业负责人。

“我们目前产能有限,但正在扩产,技术上也有保障,一定尽力满足你们需求。”张总连忙回答。

每走进一家企业,采购人员都会仔细查看生产车间、检测设备,与技术人员深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