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陈睿与童瑶互诉衷肠之际,一道爽朗的笑声从他们身后传来:“哈哈哈,好女婿!”众人闻声回头,只见童渊不知何时已站在了那里。他身着一袭宽松的素色长袍,身姿挺拔,虽已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脸上的胡须修剪得整整齐齐,此刻正用手轻轻抚着胡须,眼中满是笑意地看着陈睿。
“师傅(爹)!”陈睿、童瑶和张绣三人连忙行礼。童渊笑着摆了摆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前,目光在陈睿身上打量着,眼中满是赞赏:“陈睿啊,听你方才所言,老夫甚是欣慰。瑶儿能嫁给你,是她的福气。”说罢,他又转头看向童瑶,眼中满是慈爱:“瑶儿,你可一定要好好珍惜。”童瑶脸颊微红,轻轻地点了点头,依偎在陈睿身旁。张绣在一旁看着这温馨的一幕,也跟着笑了起来,一时间,庭院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温馨的氛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笑罢,童渊目光如炬地看向张绣,神色间满是关切与期许,开口问道:“绣儿,近来日子过得如何?我且问你,这武艺可曾有半分荒废?你要知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习武之人,唯有持之以恒,日夜苦练,方能精进。”
张绣听闻,立刻挺直了腰杆,神色恭敬,拱手说道:“师傅放心,徒儿一直牢记您的教诲,每日天不亮便起身练武,从未有过懈怠。无论是长枪技法,还是拳脚功夫,徒儿都勤加练习,不敢有丝毫马虎。”说罢,他微微握拳,手臂上的肌肉瞬间紧绷,仿佛随时都能施展出凌厉的招式。
童渊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接着说道:“如此甚好。江湖险恶,唯有自身武艺高强,方能保得周全,也能在这乱世之中有所作为。”张绣认真聆听,不住地点头,将师傅的每一句话都铭记于心。
童渊微微眯起双眼,目光中透着几分牵挂,继续向张绣问道:“绣儿,你与子龙许久一同闯荡江湖,联系也颇为紧密。近来可曾有他的消息?那孩子生性纯良,武艺更是出众,我心里一直记挂着他。”
张绣连忙抱拳,神色认真地回应道:“师傅,徒儿前些日子还与子龙通过信。他一切安好,依旧在四处历练,凭借一身超群武艺,行侠仗义,在江湖上也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还时常念叨着师傅的教诲,对师傅您满怀感恩与思念。”童渊听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轻轻抚着胡须说道:“如此便好,如此便好啊。子龙是个可造之材,希望他能在江湖中闯出一番名堂,将我这枪法发扬光大。”
陈睿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爹,张绣师兄,我也听闻赵师兄投身于公孙瓒麾下,入了行伍。”他神色平和,言语间带着几分笃定,“想来以赵师兄的武艺与抱负,在军中定能一展身手,建立功勋。”陈睿目光中透着期许,仿佛已看到赵云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飒爽英姿。
听到陈睿的话,童渊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不屑,缓缓摇头道:“公孙瓒虽有些武勇,却有勇无谋,行事莽撞。子龙这般大才,投身于他麾下,怕是明珠暗投了。”说罢,他轻轻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惋惜之色。在童渊心中,赵云天赋异禀,怀有安邦定国的壮志,本应追随明主,施展抱负,却无奈屈居公孙瓒帐下,实在令人扼腕。童渊双手背在身后,微微仰头,目光深邃地继续说道:“反而公孙瓒的同窗刘备,虽是汉室宗亲,却也历经坎坷,起起落落。然而,他有一颗仁德之心,礼贤下士,宽厚待人。我听闻他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夹道欢迎,其贤名远播四方。”童渊踱步向前,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许,“若是子龙能追随刘备,想必能如鱼得水。刘备心怀大志,又重情义,他定会珍惜子龙这等良将。两人携手,或许真能成就一番匡扶汉室的大业。”他边说边捋了捋胡须,仿佛已经看到赵云在刘备麾下大放异彩的景象。
陈睿心中暗自惊叹,不禁对童渊投去敬佩的目光。他默默思忖,岳父大人眼光竟如此独到,对局势的判断与历史走向竟猜得八九不离十。历史上,赵云确实离开了公孙瓒,转而追随刘备,有了“七进七出”的壮举。童渊虽身处当下,却能凭借对人物的洞察与世事的分析,有这般精准的预见,着实令人钦佩。陈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为自己能有这样见识非凡的岳父而感到庆幸。
张绣皱着眉头,一脸疑惑地问道:“师傅,这刘备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得您如此推崇?”童渊轻轻一笑,神色悠然,仿佛陷入了回忆之中,说道:“绣儿,这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身份尊贵。但他为人谦逊,毫无架子。我听闻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情同手足,此二人皆是万夫莫敌的猛将,却对刘备忠心耿耿,这便足以看出刘备的人格魅力。”童渊缓了缓,又接着说道:“他心怀天下,志在匡扶汉室。每到一处,便广施仁德,心系百姓疾苦。在这乱世之中,各路诸侯大多只图私利,扩充自己的势力,唯有刘备,始终将百姓的安危放在首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明主,值得有才之士辅佐,若是子龙能在他身边,定能将一身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业。”
陈睿赞同地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