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联盟军因内部矛盾激化,陷入混乱,讨董大业就此夭折。各路诸侯见大势已去,纷纷拔营起寨,带着人马退回各自驻地。
袁绍率部回到渤海。此地虽为其根基,但地域、资源有限,远不及富饶广袤的冀州。冀州牧韩馥,虽占据这兵家必争之地,却生性怯懦、优柔寡断。袁绍早有夺取冀州之心,他深知韩馥弱点,便精心布局。一方面,他派遣谋士陈留人高干、颍川人荀谌等人去游说韩馥。
荀谌见到韩馥,单刀直入地问道:“若论宽厚仁爱,能得天下人心,您与袁绍相比如何?”韩馥思索片刻,摇头道:“我不如他。”荀谌又问:“那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与袁绍相比又怎样?”韩馥沉默良久,低声道:“还是不如。”荀谌紧接着追问:“论起家族势力,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您与袁绍相比呢?”韩馥无奈长叹:“更是不及。”荀谌趁机劝道:“袁绍乃当世豪杰,而您在这几方面都不如他。如今冀州钱粮充足,袁绍必然对其虎视眈眈。您若继续占据冀州,恐怕会招来灾祸。若您将冀州让与袁绍,他必定感恩于您,如此一来,您既能得让贤之名,又能保自身平安。”另一方面,袁绍暗中联合公孙瓒,让公孙瓒陈兵冀州边境,做出一副即将进攻的架势。韩馥听闻后,惊恐万分,在内外压力之下,最终决定让出冀州牧之位。
袁绍顺利入主冀州,这对冀州黄巾军而言,无疑是大祸临头。袁绍出身名门,袁家“四世三公”,其人脉广泛,资源雄厚,绝非韩馥可比。而且袁绍本人颇具谋略,深知黄巾军的作战特点与弱点。此刻,袁绍正积极整军备战,意图在冀州这片土地上建立霸业。冀州黄巾军将直面袁绍这个强大对手,一场生死较量即将上演。
在邺城袁府的议事厅中,气氛凝重。袁绍端坐在主位之上,环视众人,缓缓开口问道:“诸位,如今我们既已占据冀州,也该放眼周边势力。那张末其人如何?他手下又有什么能人?”
谋士逢纪手捻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主公,那张末,乃一有野心之人。他在当地经营多年,根基颇深,麾下有不少人马。不过,此人性格多疑,做事狠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袁绍微微点头,又问道:“那他手下可有值得注意的人物?”这时,许攸站了出来,他轻摇折扇,说道:“据我所知,张末手下有一人名为陈睿。此人略有谋略,且忠心耿耿,为张末办了不少事情。之前听闻他还与张末之子起了冲突,不过那张末倒也没对他如何。”
袁绍眉头一皱,问道:“这是为何?那张末如此多疑,竟能容忍他?”许攸笑了笑,回答道:“主公有所不知,这陈睿确实能力出众。他在军中威望颇高,且为人刚正,想必张末也忌惮他几分,不敢轻易处置。而且,那张末也知晓陈睿对他还是忠心的,那次冲突或许只是小插曲。”袁绍手托下巴,沉思道:“如此人物,若不能为我所用,日后必成大患。我们应当设法拉拢,若是拉拢不成,也得想办法除掉。”
谋士许攸微微眯起眼睛,折扇在手中轻轻一合,说道:“主公,我有一计,可使张末对陈睿心生猜忌。”袁绍闻言,立刻来了兴致,示意许攸继续说下去。许攸接着道:“我们可采用抹书离间之计。主公您写一封密信给陈睿的,信中内容要提及如果陈睿愿里应外合,助主公拿下张末势力,事成之后求主公给予厚赏,信中的一些紧要处(如时间地点)用笔涂抹改易。然后设法让这封信落入张末手中。”袁绍听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点头道:“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于是,袁绍立刻亲自写一封给陈睿的书信。书信内容写得极为逼真,言辞恳切,仿佛陈睿真的已暗投袁绍。
书信写好后,袁绍又挑选了一名精明的细作,命他带着书信潜入张末的势力范围。细作乔装打扮,小心翼翼地避开张末的眼线,终于寻得机会,将书信偷偷放在了张末日常办公的书房之中。张末在处理公务时,偶然发现了这封信。他打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眼中满是震惊与愤怒。他反复查看信件内容,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毕竟陈睿能力出众,若真有二心,对自己的势力将是巨大的威胁。
从那之后,张末开始暗中留意陈睿的一举一动,对他的信任大打折扣。而陈睿对此却浑然不知,依旧忠心耿耿地为张末效力,却不知自己已陷入了袁绍精心设下的圈套之中。
一日,陈睿正如往常一般在营帐中整理军务,忽闻帐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他抬头望去,只见张鹏神色匆匆,一脸忧虑地走了进来。
张鹏警惕地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后,压低声音,焦急地对陈睿说道:“陈兄,你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大帅的事?怎么我瞧见大帅派人暗中监视你!”陈睿听闻,先是一愣,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随即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张兄,我一心为主帅效力,从未有过二心,更没做过任何对不起他的事。你可确定是大帅派人监视我?”张鹏用力点头,神情严肃:“千真万确!我亲眼所见,那两人鬼鬼祟祟,在你营帐附近徘徊,一看就不像是普通士兵。我佯装路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