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赶忙回禀:“袁公,公孙瓒与陈睿一直在对抗。我军战败后,公孙瓒也多次出兵攻打陈睿,双方互有胜负,局势胶着。”
袁绍听闻此言,紧锁的眉头稍稍松开,缓缓坐回榻上,摩挲着下巴沉思起来。表面上看,公孙瓒与陈睿相互攻伐,对自己有利,可这两人真的只是单纯的敌对关系吗?袁绍心中泛起一丝疑虑。
“你确定,他们之间只是单纯的对抗,没有任何私下往来?”袁绍目光如炬,紧盯着士兵问道。
士兵被袁绍的眼神吓得一哆嗦,赶忙说道:“回袁公,据小人所知,战场上双方厮杀激烈,并未见有私下往来的迹象。而且,每次公孙瓒出兵,陈睿都是全力抵抗。”
袁绍微微点头,可心中那一丝疑虑仍未消散。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局势瞬息万变,人心更是难以揣测。公孙瓒与陈睿或许都明白,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抗衡自己,说不定私下里早已达成某种协议。
“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来报。”袁绍对手下吩咐道。随后,他又招来谋士,商议应对之策。不管公孙瓒与陈睿是否结盟,袁绍都决定,要先给这两人一点颜色看看,以彰显自己的霸主威严,绝不容许有人在他的地盘上肆意妄为。
袁绍一边安排细作,一边陷入沉思,全然不知公孙瓒已退回领地,与陈睿的对抗只是其手下将领在执行。
在袁绍眼中,公孙瓒与陈睿的争斗是打乱他部署的麻烦,却也是可利用的矛盾。他打算等双方消耗得差不多,再坐收渔利。
然而此刻,公孙瓒在自己的地盘上,与陈睿通过秘密信使频繁交流。他们商议着如何在不引起袁绍怀疑的前提下,逐步增强实力。公孙瓒令手下将领与陈睿继续保持小范围冲突,同时,陈睿加快赤铁矿的开采与兵器锻造。
公孙瓒的领地内,军队表面上在筹备与陈睿的“战斗”,实则暗中调整部署,将精锐部队悄悄调往与袁绍接壤的边境。陈睿那边也没闲着,在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的同时,训练新兵,将新打造的兵器装备部队。
袁绍忙于处理冀州内政,虽派了细作,却一时难以察觉这悄然进行的布局。一场针对他的风暴,正随着公孙瓒与陈睿的紧密协作,在平静的表象下暗暗酝酿。
陈睿决定对黄巾军进行军制改革,参考后世的三三制,他把想法告诉了身边的将领。
“从现在起,咱们的军队得变一变。一个班不再是随意拼凑,而是由3个战斗小组构成,每个小组3个人,各有分工,相互配合。”陈睿指着地上画的简易图示,向将领们耐心解释。
将领们围拢过来,认真聆听,有人提出疑问:“大帅,这样分组有啥特别的好处?以往大家都是一起冲锋,现在拆成小组,会不会乱了阵脚?”
陈睿笑着解答:“这你就不懂了。以前一起冲,容易乱,敌人一反击,咱们就不好应对。现在改成小组,灵活性大大提高。遇到敌人,一个小组进攻,另外两个可以掩护或者迂回包抄。而且沟通更方便,指挥也更高效。”
将领们听后,若有所思,纷纷点头。陈睿接着说:“3个班组成一个排,3个排组成一个连。这样一级管一级,指挥系统清清楚楚。大家下去之后,赶紧按照这个新制度重新编排队伍,加紧训练,让士兵们熟悉新的作战方式。”
将领们领命而去,陈睿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充满期待。他深知,这次军制改革将是黄巾军走向强大的关键一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不断变革,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一个月里,陈睿与将领们日夜操劳,全身心投入军队的调整与训练。依照三三制,士兵们被重新编排,开始了艰苦的磨合。起初,新的作战模式让大家极不适应,配合生疏,错误频出。但在陈睿的鼓励与将领们的悉心指导下,士兵们逐渐熟悉并掌握了新战术。
随着训练的深入,士兵们的团队协作越发默契,行动更加灵活高效。一个月后,当陈睿再次检阅军队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倍感欣慰。只见队伍整齐划一,士气高昂,士兵们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坚毅。曾经的黄巾军已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陈睿决定给这支军队赋予新的名字——“民兴军”。他站在高台上,对着全体将士大声宣布:“从今日起,我们不再是黄巾军,而是民兴军!寓意百姓兴起,百姓兴旺。我们的使命,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富足的日子。”
台下将士们齐声高呼“民兴军!民兴军!”声音响彻云霄,气势磅礴。这崭新的名字,不仅代表着军队的蜕变,更承载着陈睿与全体将士的理想与信念,预示着他们将在这乱世中,为百姓的福祉而战,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在陈睿的规划下,民兴军的架构日渐清晰。5000人的队伍里,一个营作为核心战力,搭配侦查连与后勤连,各司其职。
陈睿自领连司马之职,肩负指挥与统筹重任。他每日早早起身,巡查军营,了解士兵们的训练与生活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