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当然不敢明说,全在心里嘀咕,第一次听说发家靠穷。
能中二榜进士、选进翰林院、白得五百两银子……为啥?
因为他最穷,合适被资助。
后来太监总管同皇上嘀咕这事,很为皇上抱不平,皇上明明是爱惜良才,是真心实意想帮助王庶常,却被人抹黑至斯。鸿元皇帝一点儿不气,反而还挺高兴,说:“朕要的就是这结果,一箭三雕。”
他的确在读书人那边造了势,同时又解了王辰的燃眉之急,并且误导朝臣让他们打消了对王辰的关注。
想明白之后,太监总管心下骇然。
王辰得了五百两银子,本来困扰他的问题就统统不是问题,五百两对大富之家来说很少,实在很少,要在京城置办一个小院子,将爹娘和砚台全接过来却绰绰有余。他才问过李梁成,李梁成说不讲究的话,有一二百两就能安置,王辰同郭婉瑜商量了一下,想着他们留三百两安家,请谢兄帮忙带二百两回乡。
这二百两做两用,一是举家上京的开销,二是想让爹在老家置办十亩良田,他们原先就有五亩,加上新置的十亩,这十五亩田划做三份,给大哥以及大叔公耕种,剩下一份给王氏家族族人读书用。
王辰心知十几亩田不多,他也给不了更多。
事实上,提出分二百两带回老家他都担心婉瑜不高兴,幸好婉瑜愿意支持。
婉瑜知道的,只要原先发达过哪怕后来没落了的家族都有学田,学田的产出就是用来补贴家族中的读书人,家里读书人多了,才会有更多人中秀才中举,家族才能兴得起来。
王家称不上家族,除了大哥,村里同他们亲近的只有大叔公一家。十五亩地三份给他们种,每家每年能多收一两千斤稻谷,吃肯定吃不完,多的一份卖掉攒下钱能买文房四宝也能买地。
这种事郭婉瑜很支持的,她明白男人那种心情,自己走出来了想帮帮兄弟,可能做的其实不多,他得了皇上资助想省出一些送回老家,心里还怕兄弟看了嫌少。
王辰郑重的写下了一封长长的家书,写好之后修改几处,又誊抄一遍,才和银票一起封好交给同窗谢举人。
谢举人收拾行李联络商队动身返乡之前,王辰都没想好要怎么答谢他,心想给钱并不合适,最后他们约定三年后谢举人再应会试,王辰做东请他吃酒。
事实上也是王辰自己一厢情愿觉得麻烦人家了。
谢举人不嫌麻烦。
在京城停留这段时间他涨了不少见识,也从王辰口中明白了殿试和翰林院馆选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怎么个过程……他还跟二榜进士翰林院庶常联络了感情,这趟收获很多。
谢举人走的时候意气风发,他都想好回去要怎么吹嘘,已等不及想看王辰老家那边乡里乡亲的反应,还想看看原先府学同窗的反应。
读书人都听过那两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用在王辰身上再合适不过。
他如今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并且当真在皇上跟前挂了名,皇上听说他手中拮据没法在京城安置还命太监上门来给他送钱!多少不要紧,皇上来送钱就是体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