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公元前584年,楚军讨伐郑国,钟仪以郧邑县公的身份,率郧军参战。
令人遗憾的是,楚军在撤军时,钟仪不小心中了郑军埋伏而被伏,并被郑国人献给了晋国。
此时,钟仪正被关押在一军用仓库里,被正视察军务而过的士燮、晋景公看到。
晋景公不由暗暗赞佩,因郧公钟仪虽为阶下囚,由仓库临时改用的牢房既阴暗又潮湿,但钟仪心如止水,昂首而坐,无视老鼠不时横行直窜。
晋景公见钟仪气质非凡,便问道管事的:“那位戴着南方帽子的人是谁?为何关在这里?”
管事的恭敬答道:“这是郑国所献的楚国俘虏钟仪大夫。据说,钟仪乃楚国的郧县县公,前几年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
晋景公听说是楚国县公级别的人物,顿时来了兴趣,问起钟仪的具体情况。
“主公,钟仪大夫实乃令人敬仰的忠君爱国典范呐!”管事的由衷赞佩道。
“两年了,钟仪大夫从不哭闹耍泼,绝不自暴自弃,虽为囚徒,但待人接物不废礼仪,且每天正冠沐面朝南而坐,遥思楚国故乡,真乃君子也。”
再让管事的说下去,管事的说不定会对晋景公提议,应马上释放钟仪这样的君子。
但晋景公摆了摆手,没让管事的继续说下去。晋景公与士燮一边走,一边谈论着钟仪这个楚国俘虏。
晋景公故意装作不高兴的样子,话里话外透露出不该囚禁钟仪的意思。
一名楚国大夫,且是堂堂一县县公,怎么可以被关起来?郑国人也太不是东西了,怎么可以把楚国的大夫用于献俘?
“主公英明,臣这就释放钟仪大夫,并让他洗个澡后来见主公。”士燮这样的干部,情商一流,立即领会了晋景公之意。
在晋景公一阵嘘寒问暖后,被释放的钟仪也很感动,向晋景公行了规范标准的外臣见国君之礼后,恭恭敬敬地应答晋景公的话。
晋景公问道:“郧公气度着实非凡,不知郧公祖上是做什么的?”
钟仪答道:“不瞒晋侯,外臣祖上是乐人。”
听说是乐人,晋景公更加恭敬问道:“哦,郧公会奏乐?”
钟仪对道:“这是外臣先人的职责,外臣自然不敢荒废。”
晋景公命人拿了一把琴给钟仪,钟仪见到琴,立即兴奋起来,当场弹奏了一首楚国名曲。
琴声优雅,晋景公听得入了神。
乐毕,晋景公问道:“郧公能对寡人讲讲,贵国国君是怎么样一个人吗?”
钟仪摆了摆手,正色道:“在国外议论自己的国君,这非人臣之道。更何况,外臣也确实不知道寡君是怎么一个人。”
但晋景公非常想从钟仪那里了解一下楚共王,因为他也想着与楚国交好。
于是,晋景公厚着个脸非要钟仪说说。
钟仪无奈道:“外臣只知道,寡君做太子时,勤奋好学。不但主动向老师时时请教,每天早晨还向令尹公子婴齐请教,晚上向司马公子侧请教。除此之外,外臣实在不知道寡君的事了。”
其实钟仪也算是据实而告了,因为钟仪本就不是楚国王宫里的乐人。
他作为郧县县尹,主要是在郧县上班。此时的楚共王还非常年轻,二十岁都不到,他又怎么知道具体情况呢。
接见完钟仪后,晋景公问士燮,钟仪是否能够成为促成晋楚真正和平的中间人。
士燮对晋景公道:“主公,臣观钟仪大夫是一位君子。
他讲到其祖先职责,这是不忘根本。
奏乐只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记故旧。
讲自己的国君做太子时候的事,这是没有私心。
称二卿的名字,这是尊崇君王。
不背弃根本,这是仁;不忘记故旧,这是守信;没有私心,这是忠诚;尊崇君王,这是敏达。
用仁来办理事情,用信来守护,用忠来成就,用敏来执行。有此四德,必能成大事。
主公如果放他回楚,将主公之良意对他说,他一定能够达成晋楚友好。”
晋景公大喜,按大夫之礼厚待钟仪,把自己有意与楚国实现真正的和平之意对钟仪说了后,放钟仪归国。
钟仪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南冠楚囚”的典故,不少诗词歌赋歌颂钟仪的爱国主义之举。如东汉“建安七子”之王粲《登楼赋》中“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又如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
还有,当李白被唐肃宗囚于浔阳狱中时,作《万愤词投魏郎中》诗:“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