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周晓宇轻松惬意的生活中悄然流逝,转眼已过了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蓝符绘制技艺突飞猛进,成功率竟达到了半数。尽管不清楚师傅九叔的具体水平,但周晓宇推测,自己或许已超越了师傅的成就。当然,这离不开他手中那些先进工具的助力,否则,仅凭传统手法,他的成功率恐怕难以突破百分之五的门槛。
然而,周晓宇意识到,这种过于安逸的生活正在侵蚀他的斗志。日复一日的逛街与画符,让他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条无所事事的咸鱼,除了修炼与琢磨口腹之欲,别无他求。在这个军阀割据、妖鬼横行的时代,这样的生活状态无疑是危险的。更何况,他身为穿梭于各个世界的旅者,未知的下一个目的地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于是,周晓宇决定搬回义庄,继续深造,争取尽快掌握道士境的所有知识,并探寻更高级的丹药。培元丹虽仍有功效,但对他而言,效果已不如初见时那般显著,如同习惯了高速公路驰骋的司机,突然被迫行驶在狭窄的乡间小路,倍感憋屈。
当他再次站在九叔面前,报告自己的进步时,九叔惊愕不已。蓝色符箓的难度极高,许多散修穷其一生都无法绘制成功。九叔自己也是在茅山苦学数载,才首次绘制成功。而周晓宇,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达到了这一成就。九叔不禁感叹后生可畏,同时也对周晓宇的成功率产生了兴趣。
周晓宇坦诚地表示,自己的成功率并不高。九叔闻言,以为这只是周晓宇的谦逊之词,便鼓励他勤加练习,成功率自然会提升。然而,当周晓宇说出自己的成功率仅为半成时,九叔震惊得倒吸一口冷气。他自己绘制蓝色符箓的成功率也不过一成,而周晓宇仅凭自学便能达到如此高度,若加以指点,前途不可限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九叔对周晓宇倾囊相授,深入讲解符箓之道。周晓宇如海绵吸水般吸收着知识,对蓝色符箓的理解日益加深。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他终于学完了道士境的所有知识。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周晓宇感到无比满足。茅山的深厚底蕴让他受益匪浅,这些知识足以让任何散修羡慕不已。
然而,关于寻找更高级丹药的想法却未能如愿。九叔坦言自己并不擅长炼丹,培元丹已是他的极限。周晓宇虽然有些失望,但并未过于介怀。毕竟,培元丹仍可使用,若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还可以尝试将培元丹进行合成。
于是,周晓宇再次告别了义庄的众人,回到自家小院,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每日除了吃饭、睡觉,便是画符与修身养性。偶尔,他也会去听听书、看看戏,或是去巡视一番任婷婷赠予他的百亩土地。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的佃农们,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烦闷。在宣布减免两成租子后,他匆匆离开了那片土地,那些佃农的欢呼声在他身后久久回荡。
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秋生便带来了九叔的消息:四目师叔到访,师傅让他速回义庄。
在义庄的庄严氛围中,周晓宇向四目道长行了礼,随后被九叔引领至供奉堂内,揭晓了此次归来的真正目的。九叔打算让周晓宇随四目道长外出游历,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让周晓宇一时之间有些茫然,他不禁自问,为何要离开安逸的小窝去踏上一场未知的旅程?
九叔见周晓宇面露疑惑,便耐心解释道,这乃是茅山派的传统,每位突破道士境的弟子都需在师长安排下外出历练,以此增长见闻,体验人情冷暖。尽管周晓宇内心对此行并不十分热衷,但鉴于九叔的提议,他只能勉强应允。
然而,九叔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笑着摇头说道:“晓宇,你可知道,在咱们师兄弟中,你四目师叔可是精炼器的高手,许多修行者都曾找他炼制法宝。学会了这一手,你日后便无需为钱财发愁了。”炼器?周晓宇心中暗自惊讶,没想到四目道长还有这样的技艺。回想起关于四目道长的种种,他确实是个出手阔绰之人。
想到这里,周晓宇立刻转换了态度,询问何时启程。九叔见状,不禁哑然失笑,他这徒弟的态度变化之快,实在令人捧腹。周晓宇则是一脸坦然,静待九叔的回答。其实,他并不在乎钱财,真正吸引他的是炼器技艺,这对他来说,与他的合成系统有着极大的互补作用。
随后,周晓宇回到正堂,向四目道长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与感激,并热情邀请他共进午餐,地点就选在镇上的云客楼。四目道长初时对这位陌生的师侄保持矜持,但当听到大餐时,眼中的光芒还是难以掩饰。周晓宇则假装没有看到,继续小心翼翼地招待着。
午餐时,众人吃得尽兴,饭后便围坐在桌旁闲聊。四目道长对九叔的徒弟赞不绝口,称周晓宇年纪轻轻便已达到道士境,未来可期。九叔虽然嘴上说着不要夸他,免得他骄傲,但脸上的笑意却难以掩饰。
四目道长又转而谈论起自己的徒弟家乐,言语中透露出几分无奈与失望,称家乐至今仍是道童境,整天偷懒。这番话让周晓宇感到有些尴尬,仿佛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