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九章攻打大河县,突破! (1/3)

1936年,新中根据地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各项工作百废待兴却也生机勃勃。

与此同时,肖卫国与柳如烟肩负起创办军校的重任,彼此分工明确,配合得天衣无缝。

肖卫国胯下那匹矫健的黑马载着他在晋北镇的山川丘壑间奔波四处勘察。

他日复一日挥洒汗水,沿着陡峭蜿蜒的小路爬上高地,俯瞰脚下的丘陵与洼地,依靠精准的军人直觉和多年的战场经验,仔细规划出一个能够容纳大批军校学员的训练场所。

在数日的勘探之后,他最终选中了一片荒地,这片地方地势开阔平坦,无论是规模宏大的队列操练还是复杂多样的小队战术都可以酣畅淋漓地施展,更妙的是,周边群山林立,树影掩映,为必要时的游击作战和防守提供了绝佳的天然屏障,是不可多得的理想之所。

柳如烟则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她那种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

她踏着泥泞的小径,穿梭于周边的村落与城镇,用真挚的笑容和坚韧的意志感染着每一位劳工和设计师。

在她的悉心劝说和耐心沟通下,一批勤劳能干、心怀抗日大义的工人应声加入,还有一些智慧卓越的设计师被她的热情打动,自愿为根据地的军校建设出谋划策。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看了她的图纸后忍不住皱着眉头说道:“陈同志,这地基要是按你画的这样弄,得多费成倍的功夫。人手短,时间紧,这事可是难呐!”

柳如烟却毫不退缩,温和却铿锵地回道:“可大叔,咱们的军校不是一般的地方,这里要培养的可都是未来打鬼子的好苗子!花多些功夫,日后战场上也许就能多救下几条命,这再辛苦,也值得啊!”

就这样,在肖卫国的智勇决策与柳如烟的热忱推动下,军校的筹备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一块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地,正因这些决心与奋斗而逐渐变得生机盎然。

然而,在根据地经济贸易逐步繁荣之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浮出水面。

由于市面上流通着多种货币,且价值不对等,交易变得混乱不堪,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苏明得知此事后,紧锁眉头,在昏暗的油灯下彻夜思索。

第二天,他把白秀珠叫到跟前,神情凝重地说:“秀珠,这货币的事儿得赶紧解决,咱们得发行自己的货币。你是金融专家,这事只能靠你了。”

白秀珠挺直腰杆,坚定地回答:“苏领导,您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此后,白秀珠整日埋首于各种经济数据和资料中,精心设计货币的样式、面值和发行规则,力求让新货币稳定且具有公信力。

与此同时,小鬼子在华北地区的侵略行径愈发猖獗。

自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他们妄图通过“渐进蚕食”的卑鄙手段侵占华北。

1936年11月25日,少佐青木一郎如同一条狡猾的毒蛇,窜到晋西北北部县城。

他威逼利诱,用尽各种下三滥的手段,蛊惑部分晋绥军、中央军部队成为伪军。

在他的煽动下,短短十天,昌平区、正定县、大河县便脱离国府统治,宣布“自治”。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传到太原,阎锡山吓得脸色惨白。

副官焦急地问:“司令,小鬼子这么搞,咱们咋办?”

阎锡山眼珠子一转,哼道:“先别轻举妄动,跟他们周旋着,保住咱自己的地盘要紧。”

消息传到新中根据地时,苏明正与几位将领商讨军务,听闻此事,他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

“岂有此理!小鬼子如此嚣张,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

苏明的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当即决定出兵攻打被占三县城,打响晋西北抗日第一枪。

丁伟听闻要出征,大步跨进苏明的营帐,激动地说:“苏领导,让我打头阵!不把昌平县夺回来,我丁伟誓不为人!”

苏明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丁伟,这次任务艰巨,你带着六营,务必小心。我安排了炮营协助你们。”

丁伟胸脯一挺:“您就瞧好吧!”

苏明迅速调兵遣将,命令丁伟率六营攻打昌平县,李德刚率七营攻打大河县。

考虑到敌人可能的顽强抵抗,他还特意安排炮营两个连各带一门107火箭炮及其他火炮协助。

丁伟接到命令后,摩拳擦掌,在营地里来回踱步,向战士们激昂地动员:“兄弟们,小鬼子占了我们的地盘,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今天,咱们就要把它夺回来!为乡亲们报仇!为死去的同胞雪恨!”

战士们群情激愤,纷纷表示要与小鬼子决一死战。

战斗打响,炮营的两门107火箭炮率先发出怒吼,粗壮的炮管瞬间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带着呼啸声的炮弹拖着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