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流民招募,这不是孔捷嘛?! (1/3)

看到苏晨前来,陆秋脸上明显露出了喜色。

“让这些地主先离开吧。”

苏晨对二楼的战士们开口道。

地主们闻言,根本就不敢多留,一溜烟地离开了海风楼。等众多地主离开后。

“你做得不错。”

“杀鸡儆猴、铁血手段。”

苏晨对陆秋赞赏道。

“团长谬赞了。”

陆秋喜上眉梢,连忙应道:“我这都是跟团长您学的。面对什么人就得用什么手段,这帮地主明显都是欺软怕硬的家伙,我们自然是越强势越好。”

苏晨望向了陆秋道:“陆秋,你确实成长了不少……不错不错!”看着陆秋成长了,苏晨自然是十分开心,因为这可是未来的左膀右臂!

苏晨看着陆秋圆满完成任务,满意地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陆秋,如今地主们都已签署地契转让协议,接下来收购田地以及推进土地改革的重任,依旧要落在你肩上。这不仅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更是我们根据地稳固发展的根基。”

陆秋眼中透着坚定,挺直腰杆,大声回应:“团长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绝不让您失望!”

随后,苏晨又将柳如烟唤至跟前。

柳如烟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干练与果断。

苏晨神色认真,说道:“婉清,晋北镇的土地改革即将全面铺开,这是我们征兵的绝佳时机。百姓们得到土地,对我们感恩戴德,定会踊跃参军。你务必抓紧时间,扩充我们的兵力,记住,兵力是我们一切发展的基础,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柳如烟立正敬礼,声音清脆:“明白,保证完成任务!”

在陆秋和柳如烟紧锣密鼓开展工作的同时,351团根据地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百姓们分到田地后,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希望,田间地头满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

原本萧条的商贸活动也逐渐复苏,集市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工业厂区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生产出的物资不仅满足了根据地内部的需求,还开始向外销售,为根据地积累了财富。

随着351团根据地的日益繁荣,其名声如春风般传遍四方。各地百姓听闻此处百姓安居乐业,纷纷心生向往,越来越多的难民踏上了投奔之路。

1936年2月10日,阳光洒在晋北镇,肖卫国匆匆走进团部,神色略显焦急地对苏晨说道:“老苏,根据地外围突然来了大批难民,说是听闻我们红军的善举,特地来投奔的。咱们要不要放他们进来?”

苏晨微微沉吟,脑海中迅速权衡利弊。片刻后,他目光坚定地说道:“放!当下我们新中根据地正处于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急需新鲜血液注入。有了人口,我们便能开垦更多荒地,挖掘更多资源,享受人口红利。而且,这些难民中必定藏龙卧虎,说不定还能为我们招募到一批新兵。”

肖卫国点头表示赞同,提议道:“那咱们一起去根据地外围看看?”

苏晨当即起身:“走!”

二人很快来到新中根据地外围防线的关卡处。

关卡外,难民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眼神中却透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他们紧紧盯着关卡内部,仿佛那里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肖卫国见状,上前高声问道:“乡亲们,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啊?”

难民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他,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憔悴却难掩睿智的老者缓缓走出人群。

他叫郑伟民,曾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教书先生,因战乱被迫背井离乡。郑伟民微微躬身,说道:“长官您好,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如今这世道,军阀混战,小鬼子又不断挑起战火,我们的家园被无情摧毁,无奈之下只能沦为难民。”

原来,彼时日军已侵占东北,却仍不满足,不断在国内制造事端,妄图吞并更多领土。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遭遇严重水患,洪水肆虐,百姓们的家园被冲毁,流离失所。

晋西北和陕北地处大后方,相对战乱较少,成为了难民们的避难首选。

他们一路辗转,听闻新中根据地的种种善举后,便满怀希望地赶来。

肖卫国了解情况后,大声说道:“我们新中根据地欢迎大家的到来!但为了维持根据地的稳定,便于后续安排和管理,需要大家配合做好登记。登记完成后,便可进入根据地生活。我们351团会为大家分配田地,提供安置,但没有救济粮。只要大家肯勤劳苦干,不仅能吃饱穿暖,发家致富也不在话下!”

难民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愿意配合。“应该的,应该的,我们一定配合红军的管理工作!”

“只要能让我们在根据地落脚,让我们做什么都行!”

“感谢红军,给我们一个重新生活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十八章流民招募,这不是孔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