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承几人来到人群前方。
坐在马车里,一直未下车的长公主怀庆此时‘恰好’下了马车,淡淡的说道:
“这位便是忠武王。”
原本吵闹的人群瞬间变得安静。
学子都是高傲的,尤其是云鹿书院的学子。
他们谁都不服,只服学问更高的人。
李书承一首《影梅小阁赠浮香》传的沸沸扬扬,更是被书院几位大儒称为绝世咏梅。
单是这一首诗,便让这些骄傲的学子们,心服口服。
人群最前方,有着三位老者。
其中一人身穿紫袍,两鬓霜白,他是这次送行的主角,大儒杨恭!
致仕多年,如今出任青州布政使,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
灰袍,留着山羊须的是李慕白,还有一位穿着蓝袍的兵法大家张慎。
长公主怀庆一一介绍之后,三位大儒微微拱手。
身后一众学子更是齐声道:“见过忠武王。”
这份尊重不单单是因为李书承作了一首震惊儒林的诗,而是‘忠武’这个爵位。
李将军夫妇为国捐躯,在山海战役中立下卫国之功,他的后人,理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
李书承笑着点头回应:“恭喜紫阳居士。”
“紫阳居士此去青州,将为云鹿书院奠定根基,重振往昔风采。”
两百年前,争国本事件中,云鹿书院因为站队的原因,被当时的皇帝厌弃。
而后一个教书先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在皇帝的扶持下创立国子监,彻底排挤开云鹿书院。
自那之后,凡是云鹿书院的学子,几乎无缘仕途。
杨恭能出任青州布政使,算是给云鹿书院的学子们,一个巨大的希望。
杨恭摆了摆手,沉声道:“希望如此吧。”
“书院的重新崛起,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
一旁的李慕白叹息了一声:“难啊,方才让他们做些送行诗,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大奉诗林,颓废久矣。”
“都是国子监,存天理灭人欲,为圣人经典集注,让天下学子拘泥于经典,围绕于词章。文人学子所作越发支离繁琐,诗词再无灵性。”
说罢,几位大儒皆开始痛心疾首。
这时,学子之中,不知谁小声嘀咕了一句。
“我们不会作诗,忠武王不是会吗?”
随着这句话响起,众人将目光齐齐投向了李书承。
能作出《影梅小阁赠浮香》这样的诗,一首送行诗,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不过李书承贵为忠武王,他不主动开口,没有人敢开口求诗。
李书承微微一笑,应了下来:“好,那我便作诗一首,为紫阳居士送行。”
此话一出,场上众人的眼睛开始发亮,开始期待起来。
在众人的注视下,李书承头颅微抬,望向了温吞挂在天空上的太阳。
声音平淡,却又有一股莫名的意境。
“千里黄云白日曛。”
上千里的云彩,一抹骄阳横跨当空。
开头虽然是一句简单的景色描写,却让人感到宽大开阔的胸襟。
“北风吹雁雪纷纷。”
两句诗将北风呼啸,遥空断雁的画面感渲染在众人的眼前,完全契合了这场送行。
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兵法大家张慎目露惊讶,只是前两句便有了这样的效果,他无法想象这位忠武王的诗词造诣究竟有多高。
杨恭在云鹿书院的大儒里,诗词水平最高,听到这两句诗,他的心情莫名的低落怅然。
千里、黄昏、北风、大雁、吹雪...
他脑海中的画面给了他孤单寂寥的落寞感。
场上的众多学子,不停的在心中咀嚼这两句诗,皆变得有些失落。
见众人的模样,李书承轻轻摇头。
他张开双臂,在阳光的照耀下,容颜是那般的郎艳独绝。
将目光看向杨恭,掷地有声的说道: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整个山下,瞬间寂静无声!
就连风吹过的声音,都好似静止了一般!
..........
感谢风天的月票!
PS:新书启航,各位喜欢的大大投投数据!
求鲜花!求月票!求评价票!
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求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