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总工,就是炮弹啊。”
周平叹着气说道,“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根本没办法炼钢或者灰口生铁,这样一来的话,根本没法造炮弹啊。”
这?
一听到这话,张万和几人的脸色也全都变了。
炮弹钢暂时就不用想了。
铁虽然不需要多现代的工艺就能生产,毕竟老祖宗们早就进入到了铁器时代的嘛,所以,铁的问题能解决。
但不是什么铁都能拿来造炮弹的。
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
炮弹的弹壳在铸造成型之后还需要在机床上车出弹口,弹尾和尾部,这就需要精确的尺寸,两端还要挑出螺绞丝扣用来安装引信和尾翼。
但是,用普通方法弄出来的铁是白口生铁。
其特点就是硬和脆,就来做一些寻常的农具或者菜刀之类行,可加工就难了,硬度忒么比机床的切刀还高,没法进行加工的。
太脆也是麻烦,一钻孔就会直接开裂。
所以,需要硬度更低,柔韧性更好的灰口铸铁才能造炮弹壳。
“把白口生铁变成灰口铸铁不就成了?”
孙千山立刻回了一句,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张万和:“。。。”
周平等人:“。。。”
这不是废话吗?
他们也知道把白口生铁变成灰口铸铁就行了,可问题,这怎么弄?洋鬼子老外有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可八路军连根毛都没有啊。
“国外有一种处理工艺,叫做黑心韧化工艺,和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处理白口生铁的方法有些类似。”
见状,孙千山解释了一句,“把铸造出来的炮弹壳用火焰反射加热炉处理,比表面的碳元素析出,形成碳素体,然后就成了,能用车削加工了。”
“咳咳。”
张万和咳嗽了两声,说道,“小孙,你说简单点儿,我们哪儿懂这些啊。”
孙千山:“。。。”
他已经说的很简单了啊。
转头,他看向了周平,“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孙总工,原理大概清楚,但我不知道民间怎么处理的。”
周平有些不好意思地回道,最基本的原理其实学过都知道,可问题是就出在怎么进行处理上,怎么完成这个过程。
“焖火技术啊。”
“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摸索出了这种方法。”
“怎么做的呢?就是将白口生铁埋在砂土中,加热到1000摄氏度左右,再密封缓慢冷却,从而让其中的碳化铁分解,如此就行了。”
孙千山很是感叹地说着。
从这个步骤来说,炎黄一族老祖宗们使用的“焖火”技术与如今德军使用的白口生铁韧化处理很是接近了,可时间上却早了几百年时间。
炎黄子孙真的聪明,可败也败在聪明上。
像这些技术,在古代要么是家族式,要么是门派式的传承,都当成了命根子,有时候还是传男不传女,导致技术没办法推广。
但凡出点儿什么变故,比如战争爆发了之类的,人一死,这技术也就失传了。
自古至今,不知道多少种先进的技术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中呢。
老祖宗们早就知道了?
这一刻,张万和,周平等人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反正心情是复杂到了极点。
他们一直认为洋鬼子老外的技术很先进,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可做梦都没想到,那竟然是自己祖宗玩儿剩下的。
呼。
轻吸了一口气,孙千山这才说道,“当然了,焖火处理也要改进一下,也就是弄成我说的火焰反射加热炉,这也不复杂,灰口铸铁很快就能弄出来。”
“好。”
张万和的神色也激动了起来。
掷弹筒能生产,炮弹问题也解决了,最大的困难都已经解决了,离着八路军生产自己的掷弹筒很近了啊。
不用怀疑,一旦成功,那绝对将会是历史性的,将会载入八路军的史册之中。
“至于白口生铁,晋西北并不缺煤矿,铁矿,民众们自己都能冶炼,到时候我们去民众手中收购就行了。”
孙千山说着他的想法,“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费心费力地去弄了,也能让民众们有一门工作,两全其美。”
白口生铁的冶炼并不复杂,小作坊都能弄,不然的话,以前的菜刀,锄头哪儿来的呢?
至于弹药,现在基本是黑火药,也简单。
底火发射药也是早就有了的,没有的话也不可能复装子弹嘛,所以,孙千山后边只需要调整一些配比,让燃爆效果更好就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