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府,朱棣派出的使者很快回来。
不仅带回了宁王的口信,还带回了宁王亲自书写的信。
信中言简意赅的说明了自己起兵的动机乃是太孙身边有齐泰、黄子澄等奸臣。
太孙受奸人蒙蔽,不分是非,残害大明宗亲,自己实在看不下去,才决意起兵清君侧,靖国难。
对于其他诸王并没有敌意。
朱棣看到朱权的回信,深深的松了一口气。
这下,自己不用担心宁王在攻打太孙之后,调转矛头来与他为敌了。
三十万骑兵,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虽说他有十万大军,但其中的骑兵可是只有一万多人而已。
宁王如果真的调转矛头打自己,那他还真的心里一点胜算都没有!
朱棣看完之后,将信件递给了姚广孝。
姚广孝拿到信件,仔仔细细的将里面的内容看了好几遍。
然后脸上不由自主的呈现出笑意来。
看来,这个宁王还是年轻,竟然真的信了燕王殿下不会为敌的话。
如此一来,他们就不用担心在太孙之前,受到宁王的攻击了。
燕王殿下可以坐看宁王和太孙打得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利了。
姚广孝不由得发自内心的说出了一句:“恭喜殿下,大事可成。”
朱棣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依然矜持摆了摆手,道:“什么大事不大事的,本王只想为大明守好国门,不忍兄弟子侄之间继续争斗罢了。”
面对如此作态的朱棣,姚广孝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躬身道:“是,殿下的一片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姚广孝心里,却是对朱棣这一番说辞不以为然。
只为大明守国门?鬼才相信!
若没有夺取王位的意思,那你现在在干嘛?
为何不替太孙挡住宁王?
说白了,不还是想要看到两败俱伤的局面,然后自己再出面摘桃子吗?
嘴上说得兄友弟恭的话,其实还是想要宁王为自己探探路。
不过,这些话他也就只能是在自己心里吐槽一下而已,是万万不会说出口的。
为人臣子,只能心中揣摩主公的意思,真点出主公虚伪的面目,那就是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不管怎么说,在得知宁王不会与燕王为敌之后,气氛比起之前松快不少。
姚广孝问朱棣:“那殿下要替宁王给诸王传信吗?”
宁王的口信是被使者原原本本传回来的。
姚广孝认为,宁王此举既是宣告这场战争是太孙引发,也是警告其他诸王不要轻举妄动,插手这件事情。
若是有一些一根筋的诸王认为宁王这是谋反,要参与攻打宁王的话,宁王一定也不会手软。
站在他的角度看,在宁王和太孙没有分出胜负之前,最好还是按照宁王的要求做。
让宁王看到,燕王与其交好的诚意。
朱棣也不是傻子,当然能明白宁王突然这样说的意思。
他凛然道:“本王自然要替宁王传话了,毕竟血脉相连的兄弟一场,本王也不想看到宁王和诸王自相残杀。”
姚广孝听玩朱棣的话之后,笑而不语。
不愿意看到宁王和诸王相杀,却对宁王和太孙相杀乐见其成?
甚至恨不得双方最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自己好出来收拾局面?
显然,朱棣心里并不像他嘴上说的那么重视兄弟情义。
说来说去,在他心里最重要的还是那个位置和权力。
其他的什么兄弟,什么亲情,都可以抛之脑后。
果然,燕王能稳坐藩王那么多年,早成了修炼成精的老狐狸。
朱棣写好和其他诸王的回信之后,面上带了几丝为难。
“此去传信,需派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前往,说服诸王,你认为该派谁呢?”
表面上是询问姚广孝的意见,实际上朱棣看向他的眼神饱含深意。
明显,这个任务非常的重要。
去诸王那里,不仅仅是要说服诸王相信宁王此番作为合情合理。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探探其他诸王的对于宁王的态度。
朱棣可不想其他诸王对于宁王产生什么好感。
日后,若是他与宁王相争,还要保证其他的藩王,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呢!
若是让诸王岁宁王产生了好感或者归顺之意,那就是大大的损失了。
不需朱棣多言,姚广孝就心领神会他的意思,当即便起身道:“在下愿意亲自前往,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