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郁闷得很,好不容易从鞑靼人手下死里逃生,到自己地盘了,差点就被自己人给射成刺猬。
张辅可没给方源这个伯爷面子,他可是英国公,虽然是世袭往替的,但是,至少在朱棣心中,他父亲张玉的地位是要比老姚高不少的。
官大一级压死人,张辅该走的审查程序一点也没少,幸好,那天逃回来的士兵给方源他们作证,还有逃回来的百姓也证明了方源的勇敢,张辅的脸上才好看了一些。
对于两人怎么从鞑靼人手里逃出来的,张辅实在是有些想不通,按理说,方源这样的重要人物,应该是重点看管的,但是,方源和陈琛两人不但逃了回来,还一人双马,这场面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好在方源与陈琛的演技不错,加上他们的伤势,而且两人也心中无愧,总算过关了。
“总感觉是继义卖了身,我们才得回来的!”陈琛老脸一红,现在,他还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毕竟,继义那媳妇他也是见过的,虽说是个公主,但是,那颜值,那身材,陈琛还是觉得有亏于继义。
方源倒是不觉得,按照鞑靼这样每年一次南下的节奏,估计人口锐减是肯定的,西有瓦剌,东有朵颜三卫,南有大明,往北是雪原,鞑靼夹在中间,想发展很难,如此一来,继义在神棍估计在草原一定能混得风生水起,按照草原的规矩,公主嘛,娶一个也是娶,娶一堆也是娶,都是利益作祟。
方源走之前,还给了继义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比如打火机、电筒、计算器什么的,手枪还给了他一把,还有200发子弹,叫他省着点用,烟花还给了一些,还给了一本现代的佛学书,估计,这些对继义的神棍大业都是有用的。所以,方源才不觉得继义那小子吃亏什么的,他心里一点负担也没有,不过,说到继义的时候,他还是与陈琛一起假装伤心地留下了几滴猫眼泪,算是对离别的伤心了。
“叫你来查案的,你去打仗,像什么话!好好做事,不然就滚回来受罚!”很快,方源便收到了朱棣的密信,也没有什么文绉绉的东西,直接开骂。
皇帝骂人,这倒让方源安心了,上位心思都是一样的,做错了事,要么就是冷不丁撸了你,或做了你,没用了,懒得和你纠结什么,要么就是骂得狗血淋头,然后再加一棒子,最后,给个甜枣安抚一下子,骂你打你说明你还是有用的。
方源确实是临时受有重要使命来的,查军贪,吃空编的问题很严重,这个现象,朱棣在前两次北伐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是,事关北伐大计,他实在是腾不身来,北伐结束,回到京师,又是一堆事务缠身,所以,事情就这样耽搁了,直到方源查京官的时候,朱棣眼前一亮,所以,乘着处罚的东风,便把方源这只鲶鱼给放到边防重镇来了。
还有,东厂干的就是这样得罪人的事,方源也应该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方源接下了这趟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南京他实在是呆不下去了,得罪了几乎所有的京官团体,这是他向朱棣大帝上交的“投名状”,作为东厂的领头人,慎独是必须的,这样的才能获得皇帝的信任。
京师黄俨在内,边防方源在外,一内一外,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这才是永乐大棣想要的制衡效果,权利只有关在笼子里,他才会放心。
“查吧!从何查起?”陈琛是知道这次的任务的,但是,他也不知道从何查起,大明以来,兵役不断,军饷和对外战争支出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打仗打的就是钱粮,这也是为什么朱棣看到了马铃薯的产量会如此吃惊的缘故。
“查军政,就要动很多人的利益!就看我们扛不扛得住了!”方源知道积重难返的道理,查,他倒是想查,就怕查出来,会牵出一大堆人,那就麻烦了。
接锅可以,方源可不想背锅,皇帝的锅可不是那么好背的,动不动就是灭你九族十族的。
“张辅有没有问题?”方源第一个便想到了张辅,作为宣府的一把手,如果他有事,那么代表着整个宣府从根上都烂了,那就是大案了。
幸好,张辅才调任没两年,皇帝也猜忌他们张家,一直把他按在了金陵,直到重新准备北伐,这才让他到这里来打前站。
“攘外必先安内!”这个策略在太平时期,出征在外是最好的策略,朱棣在对外大战之前,必须要保持住内部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然,后方就会乱,后方一乱,这仗就打不下去了。
英国公张辅一向很沉稳,哪怕他被皇帝压制的那几年,他依然如此,该做事做事,该研究学问就研究学问,反正,从来都闲着,做什么都放在明面上,让皇帝看得见,多放心。
张家子弟常年在外征战,这都是替皇帝卖命的命,君王信任的荣耀是不那么长久的,所以,即使来到边关,方源也深信,这位公爷肯定是有度的。
张辅有大功于外,打下交趾的大功,皇帝的赏赐都够他一家子吃一辈子都不止了,但是,张辅不贪,不代表着下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