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九章:文官治国,武官卫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洪武十一年,汤和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地凤阳,洪武二十八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将军,如果不是你酗酒闹事,做事不稳定,陛下早就封你为信国公了!”

“不过,根据明史记载,你是不可多得的海军将领,因为你的存在,使得倭寇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你算是善始善终!”

“哈哈···太好了,太好了,这就知足了,我知足了!”

汤和一听此言,别提多高兴了。

他也深知自己喝酒误事,而且还不是一回两回,所以,能在洪武十一年后,被封为国公,就很满意了。

“徐先生,你这话说的,是给我听呢吧?你是在说我有眼无珠吗?”

朱元璋戏谑的问道。

“那倒不是,只是,陛下,大明朝的国策可不止藩封制度,商税制度不妥,还有重文轻武也是导致最后灭亡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在明初,这样的情况还不太明显,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武将要比文臣重要得多,因为明朝前期,太祖皇帝,也就是您了,和您的子孙,经常征战,为大明江山打天下,所以,这时候的武将还是很吃香的。”

“但是,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皇帝后,因为社会趋于稳定,没有了征战,武官的权利,以及重要性,就降低了下去,甚至,到了后期,文官都开始压制武官了,以至于国家出现动乱,平民造反,外邦入侵,国家都没有帅才可用,甚至后来,都出现了文臣挂帅出征的现象!”

“陛下,这是一个历史的教训,难道您不知道,宋朝就是因为重文轻武而走向灭亡的吗?”

“自古,文官治国,武官卫国,两者相辅相成,谁都离不开谁!”

“700后,华夏大地上,有句名言,枪棍之下出朝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让外邦,宵小忌惮,才能让一个国家,永远屹立不倒!”

“好,说的好!”

刘伯温没忍住,当即就高声喊道。

再发现自己逾越后,急忙对着朱元璋抱拳,请罪,然后对徐之年说道。

“不愧是700后的伟人,竟能说出此等富有哲理,但又通俗易懂的话来,我相信,你的那个时代的人,应该很幸福,很富足吧?”

“确实很幸福,但也要为了碎银几两而到处奔波,一刻不得闲!”

“所以,无论是700后,还是现在的大明朝,躺平只是一个设想而已,不努力,不拼搏,最后的结局,只能是饿死!”

“好了,刘伯温,李善长,别忘了你们两个的事情,七天后,咱要看你们的表现,你们应该知道,咱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另外,徐先生的事情,都给咱眯着,心里知道就行!”

“臣遵旨!”

“臣这就回去解散集团,还陛下一个公道!”

“臣等告退!”

无论是汤和还是傅友德,亦或是徐达,都没有留在小院中。

在众人退去后,小院中,就剩下了朱元璋和徐之年。

“徐先生,刘伯温最后真的是连尸体都没人给收敛?”

这也是朱元璋一脸好奇的地方。

“哪能呢,那是骗他的!”

“陛下今天来,当着我的面,带来了浙东,淮西两大集团的首脑,不就是想要借我之手,瓦解这两个集团吗?”

徐之年淡淡的说道。

朱元璋当即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道。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快,你就会知道,我真正的用意了!”

“不过,你真的是精明啊,不错,我的本意也的确如此,还真是让你陪着咱演一出戏。”

“其实,我的本意是打算先留着他们,等到天下大定后在收拾他们,却没想到,被你小子,今天三言两语就给解决了!”

“其实,此事我也只是顺势而为,毕竟,任谁知道了自己悲惨的下场后,都会不遗余力的想办法改变命运,在自己的性命面前,区区一个集团,牺牲了又如何?”

“不过,如果这样的话,大明王朝的气象,将会焕然一新,你老朱将逐渐向明君靠拢,而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暴君,嗜杀成性!”

一听到徐之年口中的嗜杀成性,朱元璋摸了摸鼻子,有些尴尬。

的确,如果按照徐之年口中的历史进程发展,他的确会变成那样的君主!

顿了一下,朱元璋问出了自己此来的另一个目的。

“徐先生,咱有一件事情,不得不问,如果藩王不就藩,不领兵,那些将领,如果时间长了···”

说到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三十九章:文官治国,武官卫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