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章:宝钞贬值和粮价 (1/2)

楚云浩在仓库中的书籍里看到过。

洪武年间,皇帝亲言:“官吏贪污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

贪污六十两就要杀头,简单一看,好像没什么感官。

但是对比清朝,你就会知道明朝的律法多么严苛!

清朝,贪污两万两以上,才会砍头。

对比下来,就知道明朝的律法多么严苛,而且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大明俸禄很低很低,很多官员的俸禄,根本不够养家糊口,这样一来,就必须去寻找其他生计。

人性从来贪婪,为了生存,利用职权贪污,就是必然现象。

而大明的官员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贪婪的,只是为了生计,迫使他们想方设法赚钱。

有清官,靠为商人润笔增色赚取钱财,这是规则允许的。

可是大部分的官员,无名无势,商人根本就看不上他,他怎么赚取润笔费,唯一合法途径没了。

那就只能捞偏门了!

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大明俸禄制度的问题。

显然,眼前的黄老头子等人,根本不了解问题所在。

老朱拿起册子,并没有第一时间翻开,而是问道:“这又是什么,云浩小子,你先给咱说清楚,官员们活不下去是什么意思?当今圣上制定的俸禄规定,可是算的正正好好,怎么会有官员过不下去呢?”

朱元璋十分清楚这一点,虽然他为了清廉之事,严苛规定官员俸禄,但是也不是断了活路,可以说官员们的俸禄,用来养家糊口,是绝对足够的!

甚至在洪武九年,他下旨规定:“钞一贯,抵米一石。”,这让大部分官员的俸禄实际上增长了一倍有余!

不仅如此,他还设定了“优免”政策,免除了官员一家在各种名义上的赋税徭役,也大大降低了官员的生活负担。

可以说,官员的待遇并不差,何来活不下去,甚至要走到杀头的地步的说法?

朱元璋完全不理解。

楚云浩闻言,也知道眼前的黄老头非富即贵,甚至可能是皇亲国戚,对大明律法了解,也很正常。

可惜,也正是如此,不在底层,没有亲身经历,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他开口道:“虽说如此,但是根本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对比!”

“什么意思?”

老朱皱眉,结合实际情况,难不成俸禄被克扣了?

楚云浩开口道:“咱们拿正二品官的待遇去说说看,岁俸米900石,钞300贯,没错吧!”

老朱点头,这是他自己定的,他自然知道。

楚云浩接着道:“据我所知,因为粮食运输昂贵,所以一二品官员的米俸,一般都会折色六成变为银子,没错吧?”

老朱接着点头,还是不知道楚云浩想说什么。

楚云浩喝了口可乐,又道:“换成银子挺好,大官们都有府邸,需要钱财来打点家仆、门客等等事宜,看起来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呢,折色的不是银子,而是大明宝钞!问题就出来了!”

老朱眉头一皱:“为何换成大明宝钞,就出了问题呢?”

楚云浩打开册子,指着上面一句话道:“洪武初,当今圣上发行宝钞,一贯宝钞兑一两银子!”

“这是明初时候的事情,您老人家不会觉得十多年过去了,一贯宝钞还能换一两银子吧?”

嘶!

老朱闻言,暗暗吸了一口气。

这一下,他总算是明白楚云浩的意思了!

虽然身在宫中,但是他也不是不知道民间的事情,宝钞好像的确在贬值。

老朱眼神看向朱标,这时候朱标也没了之前的轻视,表情较为凝重。

自他22岁以后,父皇就下旨“诸事先过太子,再由太子告知皇帝”,所以说朱标早就开始监国之事,也很了解天下大事。

自然,也清楚宝钞贬值的事情!

朱标微微点头,朱元璋就恍然了。

他开口道:“你的意思是说,大明虽然发了那么多俸禄,可是宝钞贬值了,实际上根本没有发那么多钱?”

楚云浩点头:“不只是没那么多,而是少了特别多,你们自己看就知道了!”

闻言,老朱和朱标也不敢怠慢,纷纷凑上前去,看向桌子上,楚云浩翻开的册子。

【山东布政司】

【齐州,万通银庄,宝钞兑换登记】

【晋商大同人王和,于洪武十四年兑换百贯宝钞,出58两白银,银庄总银两36570两】

...

仅仅一条,就让朱元璋和朱标两人愣在了原地!

起初,他们还以为宝钞只是贬值了一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