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 抵达北平府!胡惟庸的手段! (1/2)

胡惟庸的动作很快。

既然决定要除了王博这个祸根,自然不会放任王博有得意忘形的机会。

次日。

中书省就收到了来自御史台左御史大夫汪广洋的弹劾奏章。

奏章中写了户部尚书王博贪婪敛财、草菅人命的罪证。

这时,中书省还未曾改制。

所以一切奏章都要经过中书省的筛选之后,才能呈报皇帝朱元璋。

因为大明每天都要发生无数的事。

如果不经过筛选就呈报,朱元璋就是铁人,就是再勤政,那也是看不完的。

而洪武三年,皇帝朱元璋就规定了朝会的时间。

每个月的朔望日开朝会,也就是初一和十五这两天。

朝会的这两日,御史台有什么事情都可以直接禀告皇帝朱元璋。

而胡惟庸就利用了这个漏洞。

并且,汪广洋此人也不属于他这个派系的人,不然传出去,他胡惟庸把自己人给干掉了,谁还敢跟他?

事情一切顺利。

有胡惟庸在,这种折子怎么可能被搁置起来,当即直达皇帝御案。

作为投奔皇帝朱元璋二十余年的老臣子,胡惟庸太清楚朱元璋的脾性了。

若是别的罪名,可能下场还好些。

可犯下仗势欺压百姓,草菅人命这种罪行,在皇帝眼中就是十成十的狗官。

而皇帝陛下对待这种人,向来都是决不轻饶的。

事实,也如胡惟庸所预料的那样。

看到奏章的朱元璋暴怒无比,就连太子朱标都未曾劝下,直接下旨着三法司会审。

这算是给王博所处的户部尚书一职的最后尊重。

到底是朝廷重臣,不会因一言而处置。

但也绝不放过。

若是查实,剥皮实草以儆效尤!

奏章之上的罪行,实属罄竹难书。

...

胡相府。

花园中的钓鱼台处,胡惟庸正在钓鱼。

心腹胡管家前来回禀。

“相爷,事情都办好了。”

“由于都是铁证,苦主也都找到了,三法司那边没有什么意见,会用最快的速度办成铁案。”

胡惟庸嘴角勾起,缓缓点头。

“本相知道了。”

“下去吧。”

他亲自出手,自然不会留给王博丝毫的余地。

不然打蛇不死,自遗其害,岂不糟糕?

至于王博的罪证则是早就有的,在朝廷上混的,不留一手怎么行?

......

后方朝堂上,一位正二品尚书的倒台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国朝初立,不到十年。

有功之臣大把,人才也不缺。

是以,王博的死没有掀起任何风浪,只是让下面那些贪腐官员变得更加小心而已。

至于户部尚书的位置,第二天就有人顶了上来。

这人名叫偰(xie)斯,是元朝参知政事偰哲笃之子,做过元朝的知州。

后来,投了皇帝朱元璋。

这位也算是老臣子了,早在十年前就投靠了过来,功劳不小,也有能力。

由此人来担任户部尚书,算是中规中矩。

......

前方。

从应天府往北平府去,路途何止两千里。

就是快马加鞭,也得大半个月。

但问题是,这种走法,朱瑜还好说,道衍和尚却是扛不住的。

一个月之后。

望着北平府高大的城门,脸色有些发白的道衍长长地舒了口气,萎靡的精神也振奋了起来。

“老怕少壮,古人诚不欺我。”

“国师身子骨当真壮硕非凡,如牛似虎,这般资质若是去了军中,怕也是万人敌的先锋猛将。”

“可惜了。”

一路上,姚广孝和朱瑜也算是熟悉了不少。

两人倒也能玩笑几句。

朱瑜闻言,斜觑了和尚一眼,轻笑道。

“是和尚你太不中用了。”

“你之前夸口说的,曾游遍天下,这可不像。”

说着,两人并肩入城。

姚广孝显然不想辩驳这个问题,索性他脸皮厚,不在意被朱瑜说他是在夸口,只是转移话题道。

“国师,接下来是何打算?”

“要不要歇上两天?”

朱瑜点头,笑道。

“是要修整两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三十三章 抵达北平府!胡惟庸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