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恢复冷静:“此事要谨慎处理,切不可露出破绽。”
与此同时,在应天的韩国公府内。
李善长独自坐在书房之中,屋内光线昏暗,唯有书案上的一盏孤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将他的身影在墙壁上拉得老长。
他缓缓抬起手,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只觉脑袋像是被一团乱麻紧紧缠绕,思绪如麻,理不清,剪不断。
陛下的驾崩太过突然,犹如一场迅猛的暴风雨,毫无征兆地席卷而来,将他原本精心筹备的计划冲击得七零八落,片甲不留。
那些曾经在脑海中反复推演、看似万无一失的谋划,此刻都化为泡影,消散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之中。
他心中暗自叫苦,诸多事宜都还未准备妥当,而如今最紧迫的,便是储君之位的归属问题。
这一关键抉择,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储君的人选,不仅关乎着大明江山的未来走向,更与他自身及淮西勋贵集团的权势紧密相连。一旦选错,后果不堪设想,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可能在瞬间崩塌。
按照常理,这储君之位该在诸位皇子中选出,可如今局势复杂,各方势力都在觊觎。
一想到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李善长眼里就闪过一丝寒光。
在李善长的眼中,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皆绝非能稳固大明江山且顺遂自己权柄的合适储君人选。
朱棣身为藩王,拥兵自重,其野心昭然若揭,毫不掩饰。
李善长暗自忖度,一旦朱棣登上皇位,必定会雷厉风行地推行中央集权,届时淮西勋贵集团的势力,怕是会被他毫不留情地打压,这对于苦心经营多年的李善长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而朱橚,平日里总是一副沉迷医药农事、对朝堂纷争毫无兴趣的闲散模样,但李善长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在暗中积极发展势力,其实力不容小觑。
况且朱橚心思深沉,宛如深不可测的寒潭,难以捉摸。
倘若他登上皇位,自己多年来呕心沥血构建的权力版图,大概率会被搅得一团糟。
无论朱棣还是朱橚,谁登上皇位,都很难被自己掌控。
李善长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一心想要维持自己与淮西勋贵集团的权势,所以他必须寻找一个容易操控的皇帝。
他心中其实已经有了最佳人选。
但当下藩王势力错综复杂,朱棣与朱橚更是对皇位虎视眈眈,要怎样才能让心中之人顺利登上皇位呢?
李善长眉头紧锁,脑海中各种念头如走马灯般飞速闪过,试图找出一个万全之策。
表面上看,如今局势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他思索着,能不能联合朝中大臣,联名上书举荐心中人选,顺势助他登基?
但他心里清楚,这谈何容易。
朝堂上还有不少中立势力,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们,态度暧昧,立场摇摆不定。
要是争取不到他们的支持,这个计划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一定要找到有足够影响力的人来助力自己的计划,可这个人究竟在哪里呢?
正沉思间,管家轻轻敲门而入,在他耳边低语:“大人,皇太孙朱允炆在府门口求见!”
听到这个消息,李善长原本低垂的眼眸瞬间抬起,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转瞬又恢复成那副沉稳的模样。
皇太孙……来得正好!
这不就是自己眼下最需要拉拢的关键人物吗?
虽说朱允炆有自己的想法,但只要巧妙引导,未必不能为自己所用。
“快快有请皇太孙殿下!”李善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站起身来,有条不紊地整理着自己的朝服,举手投足间尽显老谋深算。
“李大人!”朱允炆一踏入书房,脸上便堆满了笑容,那笑容里带着几分急切,几步跨到李善长面前,双手紧紧握住李善长的手,激动地说道:“李大人,可算见到您了!”
“殿下,使不得,使不得!”李善长脸上挂着谦逊的笑容,微微侧身,不着痕迹地抽回了手,眼神警惕地往门口瞥了一眼,仿佛生怕被人窥探到他们之间的亲密举动。
朱允炆见状,也不生气,再次上前一步,双手一摊,诚恳地说道:“李大人,您千万别见外!您是我皇爷爷的得力肱骨,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如今皇爷爷龙御归天,朝堂局势如此复杂,我孤立无援,不找您帮忙,还能指望谁呢?”他的声音微微发颤,眼神中满是期待与依赖。
李善长静静地看着朱允炆,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眼神变得锐利如鹰,上上下下打量着朱允炆,仿佛要把他的心思看透。
朱允炆被李善长盯得有些不自在,下意识地低下头,脚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