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
刘伯温眼神中满是担忧,目光紧紧盯着朱橚,全然不顾此举可能触怒龙颜。
这份勇气与担当,与那些明哲保身、默不作声的大臣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深知自己身为臣子的职责,不能眼睁睁看着可能危及国家的决策轻易推行,哪怕可能冒犯天威,也要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直言进谏。
不少大臣暗自为刘伯温捏了一把汗,心想:“刘相这可是直言犯上啊,陛下不知会作何反应。换做是我们,可没这胆量。”他们既敬佩刘伯温的勇气,又担心他会因此触怒龙颜,为他的安危感到担忧。
朱橚眉头微微一蹙,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冷冷地看向刘伯温。那眼神仿若寒冬腊月的凛冽寒风,瞬间让周围的空气都冷了几分,与刘伯温眼中的热忱关切形成了强烈的冷热反差。
“刘相,你且讲来。”朱橚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若从幽深的谷底传来,带着一种令人颤栗的威慑力,“但丑话说在前头,这是你今日最后一次发问。本殿下的耐心,已然所剩无几。”
他微微扬起下巴,眼眸中闪烁着冰冷的光芒,那眼神仿佛能看穿刘伯温的灵魂,让他的内心为之一震。
“还有,本殿下必须再次强调,本殿下此前已然说得明明白白,往后但凡本殿下所下决策,你们首要之事,是全身心地思量如何一丝不苟地贯彻执行,绝不容许心存质疑,更不许有任何拖延、懈怠之举!”
朱橚一边说着,一边缓缓抬起右手,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嗒嗒”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每一下都仿佛敲击在大臣们的心头,让他们的心跳不自觉地加快。
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将上半身的重量压在扶手上,整个人散发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顿时,整个朝堂瞬间陷入死寂,静得连殿外落叶掉在地上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朱橚希望大臣们能够理解他的决策,积极配合执行,而不是一味地质疑。
刘伯温听闻,心中一凛,他深知朱橚的脾气,他微微躬身,神色恭敬,说道:“陛下教诲,老臣铭记于心。”
与他平时在朝堂上沉稳大气、运筹帷幄的形象相比,此刻的他,无疑多了几分惊惶与忐忑。
可即便有可能触怒新帝,刘伯温心中仍为铁矿之事忧心忡忡,和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大臣截然不同。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胸腔微微起伏,像是在积聚全身的力量。
他缓缓屈膝跪地,动作沉稳却又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沉重,双手交叠置于身前,手指微微用力,指节都因用力而泛白。
少顷,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直直地望向朱橚,神色凝重,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承载着天下苍生的安危。
“陛下,”刘伯温开口,声音低沉沙哑,“陛下可知,如今铁矿开采艰难异常,且事故频发,祸事不断?”
他的语调微微上扬,尾音处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沉重叹息,那声音仿若穿透了大殿内的层层空气,直直钻进众人的心底。
说罢,他微微转身,目光一寸一寸、不紧不慢地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
随后,他的声音再次响起,沉稳而缓慢,每个字都像是带着千钧之力,一字一句,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仿若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间。
“自开国以来,多地因铁矿开采突发坍塌、透水等惨祸,无数百姓因此命丧黄泉。”
“洪武十年,应天府附近的铁矿突发严重坍塌事故,当场夺走五十余人的性命,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当时哭声震天,百姓们悲痛欲绝,那凄惨景象,令人不忍直视。”
刘伯温深吸口气,悠悠开口,详细地描述着铁矿开采的惨痛历史,希望朱橚能够重视其中的风险。
“陛…先帝为此痛心疾首,特地下令,严格管控铁矿开采。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矿场为求私利,罔顾禁令,私自开采,致使悲剧一次次上演,此类惨事屡禁不止。”
刘伯温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的担忧,他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陛下,请恕老臣直言,如今陛下下令在全国各地勘探铁矿,又要招募百姓挖矿。”
“此举措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堪称海量,这将给我大明的百姓和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且挖矿一事风险巨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矿难,届时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这是老臣最不愿看到的场景。”
说到此处,刘伯温微微顿了顿,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激动的情绪。
他的胸膛剧烈起伏,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在大殿的烛火映照下闪烁着微光。
“老臣斗胆,敢问陛下,如此兴师动众,这对我大明究竟有何益处?”刘伯温的声音微微颤抖,其中既有对大明新主的敬畏,又饱含着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老臣只盼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