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朝诸事已毕,往后早朝改为每五日一次。”
朱橚缓缓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这些决策的制定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但他深知,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这些变革是必要的。
朱橚微微向后靠在龙椅之上,他缓缓抬起手,手指轻轻揉着太阳穴,眼眸微闭,脸上露出一丝疲惫之色。
这些日子,朝堂上下诸事繁杂,身为大明新主的他,日夜操劳,着实有些心力交瘁。
看着殿下群臣,朱橚心中有些感慨,难怪自己那便宜大哥朱标会被活活累死呢…
不得不说,这帝王之位还真不是好坐的。
片刻之后,朱橚深吸一口气,缓缓睁开双眼,眼中重新焕发出锐利的光芒。
“传朕旨意。”朱橚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各地方若有奏报,一律直接呈给六部批阅。六部官员需在三日内完成审核,不得拖延。审核完毕后,将结果即刻呈到朕的御案上。”
他微微顿了顿,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若地方遭遇重大天灾,加急奏章可直呈给朕,无需经过层层通报。”
朱橚的声音微微提高,“这关乎百姓的生死存亡,一刻也不能耽搁。朕要在第一时间知晓灾情,以便及时调配物资,组织救援。”
“诸位爱卿,务必将此事放在心上,不可有丝毫懈怠。”
朱橚再次强调,目光一一扫过每一位大臣,那眼神仿佛能洞察他们的内心想法,“民生之事,乃是国之根本,朕绝不允许因为任何原因而延误对百姓的救助。”
“至于平日里有任何政令,朕都会通过徐先生传达给诸位爱卿。各位只需各司其职,将朕的政令切实推行下去。”
朱橚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抬了抬手,“今日早朝到此结束,希望五日后的早朝,朕能看到各位爱卿将此次安排的事宜妥善落实。这是关乎大明兴衰的大事,不容有丝毫懈怠。”
朱橚说完,便起身准备离开朝堂。
走到殿门口时,他突然停下脚步,转头对刘伯温说道:“伯温,太祖皇帝的祭典以及入皇陵的相关事宜,你尽快拟定一个章程呈给朕。一切务必从简,不可铺张浪费。”
“朕的登基大典亦是如此,一切从简。太祖皇帝一生节俭,为大明打下江山,朕等自当继承他的遗志,不可奢靡浪费。”
说完,他便大步离开了奉天殿,留下一群或兴奋或沉思的臣子。
随着朱橚的离去,奉天殿内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
大臣们开始陆续散去,他们的脸上带着不同的表情,有的兴奋,有的沉思。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清楚,从这一刻起,大明的命运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而他们,也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或推动,或适应,或者…彻底出局!
退朝的钟鼓之声在奉天殿外悠悠回荡,声音沉稳而悠扬。
老臣们鱼贯而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们脚步匆忙,不少人急切地朝着徐先生围拢过去,双手紧紧攥住徐先生的衣袖,那模样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生怕一松手,这关乎家族命运的关键信息就会转瞬即逝。一声声“徐太师”此起彼伏,眼神期待询问着新政补贴的具体条款细节。
那些平日里大大咧咧、只知舞刀弄枪的武将们,此刻也一改往日的粗犷豪放,变得谨慎起来。
他们绞尽脑汁,努力从自己有限的词汇库中搜寻那些华丽的辞藻,涨红着脸,恰似熟透的柿子,满脸堆笑地对着徐先生说着恭维话。
“徐太师,您可是咱大明的诸葛在世呐,这补贴的事儿,您可得给咱讲得明明白白,让咱心里踏实些。”一位武将挠了挠头,憨笑着说道,语气里满是讨好与期待。
徐先生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和煦的笑容,面对大臣们的追问,他没有丝毫的厌烦。
他轻轻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声音沉稳而有力,仿若洪钟鸣响,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
“诸位!诸位都先稍安勿躁,且听我细细道来。这补贴的发放,乃是陛下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决策,每一项都有着明确的标准和严谨的流程……”
徐先生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条理清晰地讲解着新政的细则,大臣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声,还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刘伯温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非凡的场景,心中也涌动着强烈的好奇。
然而,一想到老朱此刻还在自己家中等候,他瞬间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炽热的心瞬间冷却下来。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脚步沉重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每一步都仿佛拖着千斤重担。
他回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