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章 南北分榜,朱元璋找到知音了 (1/2)

朱子虞微微沉吟,道:

“皇上的话,也有他自己的难处,南北方的情况本就复杂无比,考生的考试水平差异也很大。”

“可是,这结果一旦公布,北方的考生肯定会无比寒心,还会动摇皇上的权威。”

上一世,洪武三十年的南北科举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牵连了无数人。

尤其是榜单公布之后,更是传出了朱元璋只有半壁江山的传言。

朱元璋知道后,震怒无比,于是找来了当时的主考官刘三吾询问情况。

刘三吾,名昆,后更名为如步。

因其性情耿直,自号“坦坦翁”,湖南茶陵人。曾为元朝旧臣,后因战乱,避于故乡,潜心著述。

洪武十八年,刘三吾应诏入宫,被朱元璋封为翰林学士。

这次科举考试,朱元璋任命刘三吾为主考官,并向他交代,一定要组织好,为国家录取更多有用的人才。

刘三吾知道后,也极为重视,亲自监考,亲自组织阅卷。

他对已被择录的试卷反复评阅,对没被择录的试卷他也随时调阅,唯恐遗漏人才,更唯恐做得不够公正,落人口实。

最后,刘三吾和参与阅卷的官员们按照科举制度,录取了51名贡士。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发榜那天,却发生了大规模骚乱。

原因是这51名贡士皆出自南方,没有一名北方考生。

愤怒的北方考生联名上疏,状告作为南方人的刘三吾偏袒南方人,又大闹贡院,用泥团砸掉皇榜。

此事很快惊动了朱元璋,他立刻召来刘三吾,查问缘由。

刘三吾取士公正公平,全凭文章质优而录,心底无私。

因此,对朱元璋的查问一点也不慌张,提出了自己分析的原因:

“北方受元朝统治多年,文人又饱受摧残,人才凋敝。而南方富庶,学习风气浓厚。所以北方考生的文章不如南方考生。南北同考,优劣自现。”

当时的朱元璋,听了刘三吾的话,也觉得有道理。

但是这样很不利于稳定啊,于是他就好声好语地问刘三吾:

“北方学子寒窗苦读十载,却一名也不能中,南北不能平衡,会造成社会矛盾。为和谐起见,还是希望能在北方学子中择录几人,以安民心。”

然而,尽管朱元璋的话带着商量的口气,但刘三吾却是个有原则的人,他认为非要在北方学子中再选录几人,明显有失公平,所以坚决不同意。

朱元璋见刘三吾是个说不通的死脑筋,于是停了他的职,让翰林院侍讲张信组织人员重新阅卷,并增录北方学子。

张信得了命令,不敢轻慢,组织了班子一板一眼重新阅卷。

然而,张信阅卷后,得出了和刘三吾一样的结论:

“录取的考生文章,的确是考生中最好的。甚至可以说,北方考生中最好的文章连南方考生中最差的文章,都比不上。

朱元璋听了之后,也大为恼火。

怎么又是个死脑筋。

张信根本没有理解朱元璋的意思。

如此一来,北方考生闹得更凶了,又上疏说张信等人与刘三吾都为南方人,互相勾结,故意拿北方考生的差文章与南方考生的好文章比对。

朱元璋大怒,命刑部彻查刘三吾和张信等人。

刑部胡乱揣摩朱元璋的圣意,对刘三吾和张信等人好一番严刑拷打,最终整出了一份“营私舞弊”的证词。

朱元璋得到刑部的回复后,信以为真,大为恼火,立刻将张信等二十多人凌迟处死。

至于刘三吾,念其年老,又曾为国家文献制度等做出过贡献,免其一死,发配边疆。

至于已经录取的51名贡士,则全部不予录取,牵连众多。

最可怜的是,榜上考了第一的状元,受此案牵连,竟以“行贿”罪问斩,成了洪武一大冤案。

接下来,朱元璋亲自组织了一场殿试,录取了61名贡士,而这61名贡士全部来自北方。

如此一来,情绪激愤的北方学子,终于心满意足了。

自此后,朱元璋为了杜绝再发生类似事件,又定了一个规矩:

南北分卷考试,并按南北比例择取。

朱子虞叹息道:

“总之,父亲你听我的,远离刘三吾那群人,更不要和他们扯上任何关系,这件事,我们管不了的。”

朱元璋满脸震惊。

朱子虞没发现朱元璋的脸色,从旁边的饭桌上拿起一根鸡腿,边吃边道:

“其实这都是历史原因导致的,北方长期受战乱之苦,考生哪有时间学习啊?这就造成了南北方文化差距十分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4章 南北分榜,朱元璋找到知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