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桐的一番话,让朱元璋徐达二人再次对他刮目相看。
通过之前跟朱桐的攀谈,他们当然知道朱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
不然的话,不可能有着如此见识和谈吐。
可这年头的读书人们,之所以寒窗苦读,哪一个是为了有朝一日考取一个好功名,扶摇直上,衣锦还乡?
而他们眼前的这个少年,年纪轻轻,竟然就能够做到如此淡泊名利,无视功名,
如此心性,当真是难得。
朱桐要是知道他们这些想法的话,一定会很想笑。
我真不是淡泊名利啊!
我只是没兴趣当洪武朝的官啊!
老朱当然不会知道朱桐这内心想法,
一生碌碌,只为追名逐利之人,他是在见得太多了,
所以此刻,他更加喜欢眼前的这个小子了,叹了口气道:“既然小老弟你无心功名,那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如把这天大的好事,让给两位老哥,如何?”
“……”朱桐一听这话,顿时有些无语,把这好事让给你们,这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咱们关系还没好到这种程度吧。
“当然了,我们也不会亏待老弟你就是了。”朱元璋接着道:“我们用文银千两,买下你这些粮食种子,你看如何?”
这还差不多。
朱桐眼前一亮。
在这个年代,一两文银的购买力可是非常强大的,
朱桐早就换算过,就按此时跟后世的粮价来换算,这里一两银子差不多等于后世2022年两三千块钱。
当然这只是按照粮价来算,如果去看实际购买力的话,一两银子的价值只会更高。
所以老朱答应给自己千两文银,绝对不少了。
当然,这点钱跟自己手里的这些粮食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来说,自然是无法比拟的。
但在朱桐不打算将这些东西献给天子换取功名的情况下,
这算是一笔极其丰厚的报酬了。
他不用如同当初所想的那般劳心费神,就能赚取这一桶金。
于是朱桐基本没有什么犹豫,便点头道:“成。”
朱元璋捕捉到了自己说起千两文银的刹那间,朱桐眼里绽放出的光芒。
心中有些想笑,
这小子可没有自己前番想的那么淡泊名利,也许他确实淡泊名,但利这一点,他可是一点都不淡泊。
……
转眼间。
朱元璋跟徐达二人,已经坐在一辆豪华的马车之上了。
千两文银的粮票,他们已经直接给了朱桐。
并且还非常大方的多给了五十两,让朱桐帮他们找人帮他们收割粮食。
约定半月之后,回去取粮。
“天徳啊,咱看那小子,总感觉有些亲近之感,可咱之前并没有见过他,你说……这是为何?”车撵之中,朱元璋问自己的老伙计。
“是吗?”
徐达也是不解,眼前这位,他看人,你说他有一种“总有刁民想害朕”之感还差不多。
那少年竟然能让这位生出亲近之感来,着实新奇。
想了想说道:“莫非是他因为他的那些粮食种子,能够造福大明,陛下对其心生好感,便觉得亲近?”
“不是……”
朱元璋连连摇头:“绝对不是因为粮食,你再好好想想。”
徐达忽然认真的盯着朱元璋看了半晌,缓缓说道:“若不是陛下提及,臣之前没有过多注意,现在回想起来,那少年眉宇之间,似乎与陛下,隐隐有那么几分相像。”
“当真?”朱元璋忙道。
“陛下,您可是我皇帝啊,我骗谁也不能骗你啊!”徐达连忙说道:“不过陛下姓朱,那少年也姓朱,没准你们祖上就是一家呢,你们长得有那么几分相似,倒也不足为奇。”
作为一名臣子,徐达也只能这么说了,他总不能去胡乱猜测一些毫无根据的事吧?
徐达不敢去胡乱猜测。
可朱元璋自己,却是开始忍不住的胡思乱想起来了。
一语不发,脑袋里面开始去回想当初自己南征北战之时的一桩桩风流往事。
……
“今天你俩必须把这《论语》这《学而篇》给我背熟了,否则谁也不准吃饭。”
魏国公府,有着女诸生之称的徐达长女徐妙云,穿着一袭绿色长裙,手中拿着一柄戒尺,正严厉的对自己弟弟妹妹训话。
“哈哈哈……”
就在此时,门口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妙云,妙锦,增寿,你们快来看看这是什么?”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