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三章:大明朝竟有十亿亩耕地? (1/2)

户部衙门中。

由三杨领头。

带着一众官员在手忙脚乱地誊抄着一些东西。

而在这衙门之中,图册,书卷堆积如山。

而且散乱一地,每个官员的桌子上,包括三杨,桌子上的图卷都掉到了地上,也来不及收拾。

“杨大人,这东西我们真算不过来!”

“你说我一个工部的人,跑来你们户部做掌案来了?”

一位一直埋头苦算,并且还时不时掰掰手指头的官员抬起头道:

“别废话!让你干你就干,老子一个兵部的人,不也被拉来帮忙了?”

这时,户部的官员也开口道:“就是,陛下三天内就要全国各地的土地情况,就我们户部这点人,干得过来吗?”

杨浦也抬起头说道:“没错,六部向来不分家,你有空在这埋怨,不如赶紧算。”

这些官员,正是在汇总全国内的土地情况。

朱允熥要的十分详细,各省,州府,县衙,乡里,分别有多少土地,都要标注的清清楚楚。

并且全部的土地数量也要汇总出来。

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

但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这些数字,哪怕是算出来了,仍旧是假的,糊弄皇帝的!

因为这些各地送过来的鱼鳞图册,全都是缩了水的!

有些乡绅,为了掩盖自己拥有土地的多寡,会请当地官吏帮忙掩饰。

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

“杨大人,你说陛下要这些干什么?”

“这些,未必能够做的了数啊!”

杨士奇头也不抬道:“让你干你干就完了,哪这么多废话和问题?”

“实在不行你问陛下去?”

那名官员当即嘿嘿一笑,“不敢不敢。”

三日后。

经过众官员不懈的努力,终于算了出来全国各地的耕地面积。

杨士奇此时正在向朱允熥汇报。

“洪武二十四年,耕地才四亿亩,这仅仅过去两年,竟然翻了一番还要多?”

杨士奇恭敬答道:“回陛下,这个数字,臣是绝对不信的!”

朱允熥一挑眉,“哦?那说说你的看法。”

杨士奇朝朱允熥拱了拱手,“那臣就斗胆说了。”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百姓在大量开荒,另一种是,听说陛下要清丈土地,因为有空印案在前,怕再来个人头滚滚。”

“但是短时间内,他们不可能重新去清丈土地,但是完全来得及重新造一本鱼鳞图册。”

“臣等在誊抄之时,发现有些地方的鱼鳞图册,确实是很新的,虽然有旧的痕迹,但是很明显是做旧的!”

朱允熥点头道:“没错,这些情况,朕都想到了。”

“那你估计一下,全国的耕地,大概有多少?”

“以臣推测,如今大明的耕地,不下十亿亩。”

“因为大明的土地,大多都掌握在那些乡绅贵族的手里。”

“而他们经常为了逃避农税,会请当地官吏帮他们掩饰真实的田亩。”

对此,朱允熥深以为然。

不管是从前世的电视上,还是说从他当年离京南下途中。

这些事他都听说太多太多了。

而且他的推断,也跟杨士奇差不多。

大明朝的耕地面积,只会比八亿亩更多。

···

大明朝,凤阳县。

雨化田命人将车停在远处,步行下车。

凤阳是老朱家的龙兴之地。

在出京城之前,朱允熥特意叮嘱雨化田,要“特别关照”一下凤阳县。

不管是从他前世看的电视里也好,还是小说也好,凤阳这个地方,都可谓是龌龊不堪。

而且连官员都极难约束。

因为朱家老家的缘故,凤阳得到了特别的关照。

导致很多人都骤然富贵,甚至还攀上了不少同乡大官!

自古以来,财富分配本就不均。

有人骤然富贵,有人依旧贫穷。

雨化田带着人向前走去。

为了不引人注意,他们早就换下了那身飞鱼服,只是换上了寻常的长袍。

此时正值秋收,田垄之间,人影一望无际。

“看来这今年收成不错啊!”

雨化田看着田里的一片金黄,在风吹之下,就像是金色的海面泛起了阵阵涟漪。

正在田间收麦子的老农听见雨化田这话,叹了口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