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重洋。
手里没点家伙什,怎么能行!
瞒报海情,出了事朝廷有人替他们担着。
如实上报,没准下一趟出海,他们就得不知道在哪被倭寇给砍了。
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于是乎。
在松江府外海的一处岛礁上,停靠着七八条小船。
每次看到有大明商船经过,这些小船便会靠上去,对他们说明现如今外海的情况。
久而久之,东海、黄海、乃至南海的大明商人们都变了。
几乎每个商人都在咬牙切齿的望着海平面厉声咒骂。
他娘的!
这些倭寇怎么还不来劫老子!
只不过,就在大明的海商们四下打量为什么遇不到倭寇的时候。
高丽、倭国、乃至于交趾的海商们都崩溃了。
“西八!这些倭寇是把全国人都拉到海上来了吗?怎么火器越来越多了!”
“八嘎!我们也是倭人,别抢了!别抢了!”
“……”
毕竟这些海商们手上拿着的货,带到南洋去,那可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谁跟钱过不去啊!
至于大明的商船……
大明的商船隔着老远就能看出来跟自家的船长得一模一样,都是兵部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连认都不用认。
抢就更不用想了。
一个师傅教的。
破不了招啊!
……
金陵紫禁城中。
朱元璋搬来一把躺椅,遥遥望去,江面之上舳舻千里,不见其尾。
心中不由得一阵窃喜。
“刘先生,咱水师的那么一条宝船,能装多少货啊?”
刘伯温颔首笑道
“禀陛下,每条宝船可装茶叶两万石,若是丝绸,可装八万匹有余,仅仅此番一次出海,就够我大明数省茶农、织户过个好一点的年了。”
随着这些海商们的大肆采买。
整个江南的茶叶、瓷器、丝绸价格都已然开始了上涨。
其中赚的最多的,自然就是胶东、江南、闽浙、赣沿海几省的茶农。
而沿海各省的寻常佃农,也随之小赚了一笔。
毕竟中原自古以来便是男耕女织,但凡是耕田为生的人家,家中自然也有一台织机。
即便不是所有人家都会缫丝织绸,但是由于丝绸的大量出口,各地的布价也跟着上涨。
这些百姓自然也跟着小小的赚了一笔。
听到刘伯温这么说,朱元璋的嘴角都快裂到耳朵根了。
百姓日子过得好。
老朱自然开心。
但让老朱更开心的则是大明百姓多吃的这一口。
那可都是从“东方某大国”嘴里抢来的!
大明百姓每户多吃一个鸡蛋。
“东方某大国”的百姓,每户就得少吃一只鸡!
想到这里老朱的心里就不仅有些美滋滋。
说着,朱元璋便不由得掏出了手机,敲起了自己手中的键盘。
【小子,听说了吗?咱大明开海了,那船是又大又高,每船装的茶叶、丝绸,那可都是万石起步。】
【咱大明的百姓今年怕是要过一个丰年喽,就是不知道你们东方某大国今年这个年能不能过好了。】
【不过倒也没事,这缩居海外的百姓个子不是都长得比较矮小?个子这么矮,少吃点应该也没事吧?】
看着自己发出去的消息。
老朱都觉得自己最近挖苦人的技术明显提升。
不过很快“东方某大国游子”的回复,让老朱笑不出来了。
【别搞那些封建迷信了,还什么缩在海外就长得个子矮。】
【我们东方某大国十几岁的娃娃都身高七尺,跟住不住在大明有关系?】
【只要奶,蛋,肉管够,哪有长不高的娃?】
朱元璋看到这几条消息。
登时便想直接开喷。
但是很快,老朱便压下了心中的那股无名之火。
因为老朱也猛地反应过来。
好像,确实是这个样子。
其实之前的时候,老朱也注意到了,自家的那几个儿子,比起来宫外寻常百姓家的儿子,身材也是高大不少。
但是老朱自己,身材却并不是特别高,跟宫外的百姓比起来,老朱的身高其实算是矮的(注:朱元璋实际身高在165左右)
起先的时候,朱元璋还以为自己是天选之主,故而儿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