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自然知晓强行征收的后果,于是便皱着眉头说道:“倘若咱花钱来买呢?那些世家大族,总不能再反对了吧?”
闻言,刘伯温苦笑一声,“陛下,世族手中土地,何其之多也?”
“而我大明国库收入,每年岁收不过一千万两。想要将全国土地收回,难如登天。”
“除非...除非再有一场席卷全国的战争或是政乱,破而后立,方可做到这一步。”
李善长与刘伯温都是老朱麾下最为顶尖的谋士。
连他们都对推行国策这件事情不太看好,就知道,此事有多么艰难了。
老朱呼出一口浊气,神情严肃道:“钱财若是不够,那就去赚,不知你们可有什么法子,能在短时间内,使国库充盈?”
如今新朝刚立,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全国各地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国库每年的税收也跟不上,朝廷没钱,倒也在情理之中。
李善长沉吟片刻,才渐渐说道:“臣倒是有个法子,就是怕陛下不会答应。”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就别磨叽了,有话给咱直说就行。”
李善长点点头,“臣的这条计策,说来也简单,那就是让世家大族们去捐地。”
“只要他们肯捐地,就给他们官做。”
“这些个豪绅,纵有万贯家财,心中也会认为,比不上朝廷所赐的一个爵位...”
谁知,他话还没说完,就被老朱强行打断了,“这不就是捐地卖官?”
“不可!这个咱绝对不同意!要是让他们当了官,还能有老百姓的半点活路?”
闻言,李善长就只能摇头叹道:“上位,既如此,老臣也没什么好的法子了。”
刘伯温何等聪明?硬是想出了一个法子,不过短时间内,无法见到功效,
“陛下,其实若要推行,倒也不是不可能。”
“若想不使世家作乱,大可循环渐进,温水煮青蛙。”
“只是这样做的话,需至少耗费百年时间左右。”
“不然,短时间内完成,就是一句空谈罢了。”
朱元璋一瞪眼,心道,
这么好的国策,却需要等到百年时间或可完成?
想到这,老朱脱口而出道:
“咱怎么可能等这么久?”
“别说咱,只怕就连标儿也等不起。”
“谁能保证后世之君,可以坚持将这个政策实施下去?”
老朱很不甘心,继续说着:
“咱叫你们来,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好好想一想,看看还能不能找出一两个法子出来。”
“不是听你们来泼冷水的,都给咱想,继续想!”
乾清宫再度陷入沉寂。
只有油灯燃烧带着的噼啪声响。
几盏茶功夫过后,刘伯温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无奈抱拳道:“陛下,老臣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速成的法子。”
“若一昧求速成,强制推行,世家大族必反!到时,对我大明来说,就是一场无解死局。”
闻言,朱元璋大吃一惊,
“刘伯温,平日里就属你最聪明,怎么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你的脑袋偏不灵光了?咱不管,你给咱想,想不到就别回去睡觉!”
难道连咱最为依仗的智囊,都想不出来法子可以将国策推行下去?
难道非得依靠孟渊?
不,咱不信!
刘伯温唉声叹道:“陛下,此计万难速成...即使求缓,不足百年,也难以功成。”
李善长附和道:
“上位,这条国策,看似极好,却根本不可能实现。”
“倘若不顾千难万险,硬要推行,那么据臣猜测,应如诚意伯所言,左右不过是个死局。”
老朱一听,有些气急败坏,
“咱平日里养着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这时,刘伯温突然响起孟渊,开口道:
“陛下,既然那孟渊能提出这条政策,应该有可以实施下去的计划。”
“陛下倒不如再去问一问他?”
孟渊?
又是孟渊!
难道,咱离开他,就真的不能将这条国策给推行下去吗?
一时间,老朱就像是泄了劲儿一样,无奈妥协道:
“也罢!等海禁一事风波过去之后,咱再去找孟渊好生商议一番。”
“在此之前,咱先让他去教咱的那些皇子们去了。”
皇子师?
刘伯温和李善长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惊骇。
短短一天的时间,这位状元郎竟是令皇帝接连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