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九章 浅论杜诗 (1/2)

“临凡,你很不错。既然临凡如此说,那我可就出题了。”

看到冯临凡如此淡然自若,陈树明暗暗地点了点头。别的不说,就说冯临凡这番淡然自若的态度,那也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陈树明能够看得出来,冯临凡那种态度不是来自于自大张狂,而是真正的万物不困于心的淡然。

通过冯临凡的这一态度,陈树明也是有了一点赞赏,冯临凡应该是有真材实料的。

于是,在夸赞完冯临凡之后,陈树明便又开口说道:

“说实话,临凡,我最想考校的是你对于制度的看法。只不过,你现在还未入朝为官,我怕以后会有人以此来拿你把柄。故而,我今日就考校你一些诗词曲赋,你看怎么样?”

“好啊!”

陈树明的话还没有说完,坐在一旁的柳依依便直接开口应承了下来。替冯临凡应承下来之后,柳依依还朝着冯临凡眨了眨眼睛,示意冯临凡赶紧同意下来。

说实话,冯临凡之前说是回答陈树明一些问题,真的只是打算简单回答而已。可是,在看到柳依依的眼神之后,冯临凡不得不认真回答了。

此时,冯临凡转头看向陈树明,却见陈树明一脸调笑的看了看他们两个。对此,冯临凡没有在意,而是开口回答道:

“谢谢陈伯父的关心了,考校诗词曲赋也是可以的。”

“既然如此,临凡,你告诉我,杜子美和李太白两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都隶属于哪一方面?若是你愿意的话,你再说一说两人所做出的成绩,哪一个对后世文坛的影响更大?具体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

冯临凡是真的要头麻了,他原以为陈树明会问些简单的问题。可是,这才第一个问题……不,或许不应该说第一个问题,这明显是好几个问题。

故而,等到陈树明说完之后,冯临凡先是沉默着思考了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与语言,这才开口回答道:

“第一个问题,杜子美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律诗方面,李太白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古诗方面。”

“哈哈,临凡,你小子还真是会偷懒啊,你这个回答可真是简单啊!”

听到冯临凡的回答,陈树明忍不住揶揄了一声。说实话,冯临凡的回答并没有问题,可就是太过太过简略了。

对于陈树明的调笑之语,冯临凡没有在意,也没有做出回应,而是继续回答着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若说两人的影响的话,那定然是杜子美的影响更大。简单来说,杜子美的诗歌涉及古诗和绝律诗,且在每种诗歌体裁方面都有不菲的成就。

更为关键的是,杜子美是中国诗歌的集大成者,国朝之中尚无有可匹敌者。杜子美承上启下,既融合了古诗的美,也创造性地创作了很多题材,值得后世赞扬。

其实,我说这番话是有依据的。杜子美《戏为六绝句》中曾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亦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很明显的表明了他学习诗歌的态度,也为后世人学习诗歌定下了一个标准。”

冯临凡说到这里的时候,便停了下来。忽然,冯临凡又想到了些什么,接着开口说道:

“哦,还有一点,杜子美《戏为六绝句》是以诗论诗这种诗歌体裁、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的正式成立的标志,可谓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世界。

当然了,以诗论诗其实古已有之,只是如同惊鸿一过,难以成为体系,更难以引人注目罢了。

就比如《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有言曰:‘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这不是刚好表明了上古时也已有了以诗论诗的雏形,只是很难作为体系令人瞩目罢了。”

“好好好,临凡,实在是没有想到,你竟然会有如此高论,实在领老夫汗颜啊!”

当冯临凡的话音落下之后,陈树明则是激动地站了起来,脸上满是赞赏的表情,口中还在不停地夸赞。这一次,冯临凡给陈树明的震撼还是有点大了。

不过,在夸赞完冯临凡之后,陈树明又忽然开口询问道:

“临凡,后世人常说,杜子美的诗歌成就完全是由于其爱国表现,这才被众人推崇的,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这……”

说实话,冯临凡不想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毕竟,这个问题实在太过得罪人了。

你要夸赞人可以,夸赞具体的事物或成就也可以,可你不能踩一捧一。不然的话,世上就会有太多的人前来批驳你,不管他说的是否真的有道理、有逻辑。

而且,冯临凡刚才说出的答案,就已经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过,既然陈树明问了出来,冯临凡也不好直接拒绝。于是,在思考片刻之后,冯临凡才开口说道:

“其实吧,杜子美的诗歌属于是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