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西江口的乡亲们更是因此都分发到了土地。
如今听到朱楷这般问,他立即跪在地上哭诉道:“大人,自从您来了以后,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了,他们都盼着您能在西江口待下去呢。”
“镇子南边的刘大爷家,卧病多年,一直没有钱请郎中,是您治好了他的病,您说,咱怎么会不愿意留在您身边做事呢。”
朱楷一屁股在田埂那边坐下来:“好,既然这样,你去挑几个青壮年来,要机灵点的,咱们也成立一家米行,专门收购糯米!”
见到这位大人如此不顾及地上尘土,这般随意,武瑞心生好感。
在听到他的话后,一下子直接傻眼了。
武瑞诧异道:“大人,您是说您也要成立米行?”
“对,就交给你负责如何?”朱楷笑着点头,仰头看向武瑞。
武瑞面色激动得通红,兴奋地点点头。
在田埂这边观察了半晌,朱楷便带着武瑞前往西江口渡口那边。
他打算暂时先开设两个米行。
一个放在西江口渡口,另外一个放在应天城。
这样一来,收上来的糯米就会直接从渡口运到应天城。
应天城的米行再将收上来的糯米进行筛选,品质好的运到制酒坊,剩下的进行零散售卖。
心中暗自决定好了计划之后,铺面伙计一应全部交给武瑞照办。
朱楷眼光倒是不错,这武瑞仅仅两日时间便搞定了一切,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朱楷财大气粗,舍得给银子。
“大人,这米行咱们起什么名字好呢?”
柜台有了,但牌匾却是光秃秃的。
听到武瑞的话,朱楷猛地想到自己后世记忆的所见所闻:“如此的话,便叫做大明米行吧!”
翌日,是朱楷和刘明远留在西江口的最后一天,也是大明米行正式开业的日子。
站在大明米行门口,看着前来送糯米的乡亲们,朱楷和刘明远两人算是笑得合不拢嘴。
“侯爷,您这招真是绝了,这样一来,只需要一年时间,西江口的税收便会直线上升啊。”
看着人头攒动的乡亲们,刘明远佩服地竖起大拇指。
朱楷仅仅只是将土地分出去,又开了一个米行,竟然一下子将西江口给盘活了。
以往因为杨钊丰手中有着大批土地,这些乡亲们只能充当佃农,自己分到的糯米本来就不多。
再加上米行统一低价收购,这让西江口本地的税赋少得可怜。
而朱楷一来,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些乡亲们的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刘知县过奖了,这一切还是您的功劳啊,要不是您治理了水患,我也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搞出这个事情。”
朱楷笑着夸奖一番,心中对刘明远十分佩服。
他不仅安排人将堤坝加固,同时又找了几个木匠,做出探测水位的器具,一旦水位过高,这器具便会自动掉落下来,警示人们。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朱楷出谋划策,否则的话,刘明远事情也不会进展得如此顺利。
“侯爷过奖了。”
刘明远笑着拱手,目光看向远处,微微一凝。
一辆马车从那边缓缓开来,直接停在大明米行门口。
“陛下有旨,刘明远继续担任西江口知县,西江侯朱楷进宫面圣!”
马车拉开帷幕,一个太监大声喊道。
朱楷和刘明远两人相视一眼,十分诧异。
原本他们以为两人都会尽快返回应天城,但听到的圣旨来看,居然是让刘明远继续担任知县。
“侯爷,请!”
传旨太监看到朱楷愣在原地,再度催促了一声。
“侯爷便先回去吧,陛下召您入宫,想必是有更加重要的事情。”
刘明远见状,只得先行安慰朱楷。
朱楷无奈一笑,嘱咐了武瑞几人,让他们遇到问题直接找刘明远就是。
他则是来到传旨太监面前,凝重道:“公公,西江口朱兆丰还关押在县衙监牢,应当将他一起带回应天城,斩首示众以正国法!”
“侯爷放心,已经有人去监牢那边了,您先随咱家回应天城吧。”
闻言,朱楷点头,再度和武瑞以及刘明远打了招呼,转身登上马车。
与此同时,应天城内。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笑得合不拢嘴。
在他面前,朱标以及徐达手捧着一份奏折,看得津津有味。
“父皇,皇兄此次平定西江口水患,又开启了米行。”
“这样一来,西江口百姓积极性便会提高,这可以直接带动西江口的赋税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