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朱高熙不懂事,老朱你也是?
胡府。
胡惟庸在书房走来走去,坐立难安。
这几天派出去不少人,没查出任何有用信息。
唯一查到的一点就是,上次五百两是送进了皇宫内。
既然是宫内。
要不就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要不就是朝中的大臣。
但是朱元璋不可能用这种小手段,他对贪官的态度一向都是绝不手软。
几位皇子之中,自己平时连话也说不上几句,何来勒索之意?
那就只可能在大臣之中了。
想到这里,胡惟庸面露凶光。
好你个李善长。
亏我还把你当恩师,每次捞着的银子都想着你。
现如今,居然用这种方式对我。
胡惟庸朝着门外,喊了一嗓子。
“管家。”
“老爷,您说。”管家从外面进来。
“那一千两银子准备好了吗?”胡惟庸问道。
“放心吧,老爷,都准备好了。”
现在李善长手上掌握自己太多罪证。
为今之计。
只能先喂饱他,堵住他的嘴。
收集到他的罪证,到时候再摊牌。
管家不敢多问。
按照胡惟庸的意思,将一千两银子放到另一个地方。
两日后。
朱高熙穿着一身军装,走在军营之中。
虽然穿着铠甲,但是朱高熙个头比军营中的士兵个头小不少。
还是让工匠为朱高熙特制了一身和尺寸的铠甲。
如今。
胡惟庸的钱到账,加上朱元璋没少给经费。
现在手头上足足有三万两白银。
三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
普通百姓家里,年收入一般在10两。
小康家庭里,年收入一般在50两左右。
也就是说。
三万两白银。
相当于三千户普通百姓家里的年收入。
等于六百户小康家庭的年收入。
用来造一批安全性高,威力大,方便携带的炸药,至少能抵挡倭寇一万人左右的进攻。
倭寇之所以就能在沿海地带猖獗,是因为他们常年在海上生活,熟悉水性。
而大明的军队,大多生活在陆地。
虽然在编制上有所谓的海军,但也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和那些深通水性的倭寇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
况且倭寇的船也很先进,全身由百分之五十的木材和百分之五十的钢材所制。
每艘船上还有两门重型大炮,射程要比大明船上的炮弹远不少。
自家的炮弹打过去,还没打到人家的船,就够不着了。
而人家只要瞄的准,每次都能精准命中。
这种实力悬殊差距之下,无异于以卵击石。
纵使大明的士兵再勇猛,总不能肉身挡炸弹吧?
以现有的材料上,想做出射程更远的炮弹,威力更大的,至少能抵挡倭寇一万人的进攻。
“殿下,可以试射了。”
“好,去看看样品。”
只要钱到位,按照前世的记忆。
做一门大炮,还是很轻松的。
现在不仅经费充裕,人手也管够。
老朱给自己派了一千精兵,任自己调用。
说是精兵,其实只是军队里稍微读过几天书的士兵。
离技术兵的标准,相差甚远。
“点火!”
一声令下,士兵将举着的火把放在导火线上。
随着导火线被点着,发出“呲呲呲”的声音。
一!
二!!
三!!!!
第三秒的时候,弹膛内的炮弹如离弦之箭,径直飞出。
越飞越远,飞驰了一会儿便听到“嘭”的一声。
朱高熙向远处眺望了一下。
远传一阵滚滚的浓烟升起。
看来试验成功了。
虽然暂时看不出和大明的炮弹有什么不一样。
但是射程在原来的2000米,升级成了3000米。
看似是小小的一千米,但却是明朝的一大步。
真的打起仗才知道,这一千米的提升,能给战争带来多少便利。
莫说一千米,就是提升一百米的距离,敌人就能多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