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七章 又是朱元璋孙子的杰作? (1/2)

第三十七章又是朱元璋孙子的杰作?

而等三个人进去的时候。

李善长已经率先到了。

朱元璋则是面色严肃地扫视了一眼四人。

开口说道:“咱把你们四个人这么晚叫来,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先和你们几个人商量一下。”

“陛下说就是,咱必定一一照办,哪个敢有意见的,咱大伙把他的腿打断!”

徐达一拍胸脯说道,上来就直接亮明了自己毫无条件支持的态度。

一旁的刘伯温则是缄口不语,脸色一如既往的平静。

李善长点头示意,“皇上您直说吧。”

而胡惟庸则是脸色发灰,拱手行礼道:“微臣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呵呵,咱还没说是什么事,你们着什么急。”

朱元璋见几人这么着急表态,也是呵呵一笑。

接着脸色郑重说道:“咱近来研究了一个关于货币的政策,包含银行和贷款。”

“此政策能成,绝对能造福天下百姓。”

“银行?”

“贷款?”

徐达挠了挠头,脸色有些迷茫。

原来不是倭寇的事啊,对于一个爱打仗的人来说,听到是这些东西,顿时有些失望。

这些东西让文臣弄就行了,何必把自己一个武将也叫过来。

货币他倒是能理解。

至于银行,贷款...

他根本不懂啊,关自己什么事?

所以一时之间,甚至心中不由得有点腹诽起来。

就是朝廷缺钱的事儿而已,陛下是不是太夸张了啊。

刘伯温忽然抬起头来,目带惊讶甚至是震惊的看向朱元璋。

“就这事儿?”

李善长则是满脸的无所谓。

他自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都能处理好。

胡惟庸则是一愣,跟着就有些呆呆地看向了朱元璋。

手心捏了一把冷汗。

不是自己的事?

是什么银行?贷款?

一时间,他心头顿时涌起了一阵狂喜!

管他什么银行,还是贷款。

跟自己无关就好。

胡惟庸长长松了一口气,这种劫后余生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本来以为今天是要遭遇灭顶之灾,结果是和自己不相关的事情。

胡惟庸甚至有一种虚脱的感觉。

得赶紧结束了这边的事情,把家人叫回来。

刚才第一时间收到朱元璋的传旨,就让家里人拿着打包小包走了。

也不知道他们走到哪了......

刘伯温看了他一眼,则感觉有点儿无语。

他可算是看出胡惟庸是什么心态了。

毫无疑问,这位大明的丞相,肯定没少往自己腰包里贪东西,被朱元璋给彻底吓得没胆了,现在只求苟活就行。

别说支持什么银行贷款了,哪怕是现在让他告老还乡,恐怕他也会欣然接受。

总之,只要能保住他一条命就好了......

而徐达则是满不在乎开口道:“陛下,这银行贷款什么的咱也不懂,你找来文臣就行了,找咱过来这不是让咱难堪呢。”

“你啊你,真是没点儿上进,好歹是国公,国之柱石,怎么能说跟你无关呢。”

朱元璋见李善长和胡惟庸如此支持,也是心情不错。

至于徐达嘛,那就更不用说了。

本身就是自己的结义兄弟,更重要的是能伸能屈。

看起来只是个莽夫,可实际上小心谨慎,明哲保身的能力一点儿也不比刘伯温差。

自然也会毫无条件的支持自己的举措。

而让这两文一武达成共识,再加上刘伯温这个奇才,在旁出谋划策,接下来自己推行银行和贷款,必定能轻松很多。

朱元璋将银行和贷款的事情说给几人听。

“哎呀!这可是好办法啊!”

一听这话,徐达却是瞪大眼睛,一拍桌子,兴奋地说道:

“原来这民间钱庄如此可恶,他娘的,就应该严惩这些人,老子一个月去哪给他弄那么多利息?”

“这银行和贷款的政策,真乃千古奇策啊!”

李善长听完之后,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他见识可是比徐达多得多!

李善长从自身谈起,结合过往看过的史书,再加上从政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经验。

立刻就知道,这样的政策放在哪一个朝代,都绝对是能行得通的千古良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三十七章 又是朱元璋孙子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