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蛛网之内,无所遁形! (1/2)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汉王朱高煦于靖难一役中劳苦功高,武勋卓略,朕心甚慰。”

“而今汉王业已加冠,请愿封地置于关外。”

“朕感念汉王镇守边关之心,特允其不朝贡,不听宣,封地内一切军政大权皆由其辖制。”

“......”

......

应天府。

外郭城,东门前。

朱高煦拨马回头,望向城门。

皇帝朱棣派大太监前往汉王府宣示的圣旨声,此刻仿佛还在他的脑海中回荡。

“呵,还真是人走茶凉啊。”

“本王倒是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朱高煦看着空荡荡的城门口,不由得自嘲一笑。

一旁。

方孝孺嘴角噙着淡淡笑意,见状宽慰道。

“殿下无需烦恼。”

“魏国公,皇后都在关心爱护着殿下。”

“新学书院的学子们也愿誓死为殿下效劳,肝脑涂地。”

朱高煦轻笑点头,提醒道。

“先生少说了一个。”

“谁?”

“先生自己。”

“可是在下不一直在殿下囊中吗?”

“哈哈,说的不错。”

身旁马车上的侍女冰兰在这时却是掀开车帘幽幽地看了过来。

一双剪水双眸里满是柔柔暖意,似是春日暖阳。

不燥不寒,只让人心生爱怜。

“对,怎么能把我家冰兰儿给忘了?”

“吾道不孤也。”

朱高煦哈哈一笑,而后拍马前行。

“出发!”

“本王很期待,下一次的城门口又是何等场景?”

长长的车队开始徐徐前行。

旌旗摇曳向北方!

......

三个月后。

辽东都司所属,沈阳中卫。

治所,沈阳城。

原本的土城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恢弘的暗灰色巨城。

西城,城门楼处。

朱高煦站在内城墙平滑的垛口处,向着城内眺目远望。

“希直先生,如何?”

“约定之期已到,这次先生可是输了。”

方孝孺苦笑着拱拱手。

“殿下就别拿臣取笑了。”

“臣见识浅薄,哪里能猜得出殿下竟会有如此手段。”

“无论是殿下提出的模块化分工,还是城池的设计与规划都是臣闻所未闻的。”

“更别说天工阁烧制出来的水泥和红砖。”

“简直就是用来筑城的无上神器。”

朱高煦淡淡一笑,然后轻轻摇头道。

“先生谬赞了。”

“这筑城的功劳全赖天工阁的工匠们用命,先生的调度也得当。”

“本王也只是动些口舌罢了。”

“不过先生既然输了,那今后辽东治下的杂务可就都交给先生了。”

“本王是个惫懒的性子,可经不住这么多杂务的磋磨。”

“殿下,这如何能行?”

方孝孺顿时犹豫了起来,苦口婆心地劝道。

不过片刻后。

方孝孺见朱高煦态度强硬不容更改,这才苦笑着点头道。

“那就恕臣僭越了。”

朱高煦点头,然后拍了拍方孝孺的肩膀,笑眯眯道。

“这才对嘛。”

“希直先生放心便是。”

“本王不会太过为难你的,大事上依旧是本王做主,不过小事嘛,就有劳先生了。”

“那些繁杂的政务,本王真的是不胜劳累。”

说起来这个,朱高煦是真的有些佩服千古一帝始皇帝了。

这是真的大佬,也是真的狠人。

《史记》中有记载,“以衡石量书。”

这是什么概念?

一天批阅竹简的量竟然用‘石’这种单位来度量。

就算是只有一石,那也是足以让人心惊的量。

反正朱高煦是顶不住。

自从长途跋涉了一个月抵达沈阳中卫以来,他手头上的各种杂务就没有消停过。

哪怕他早早地建立新学书院,收养了几百号孤儿,用以培养骨干官员。

只可惜。

终究是百废待兴的新封地,很多事都要他来拍板拿主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七章 蛛网之内,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