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章 朱元璋对股份制动心! (1/2)

朱元璋叹息一声。

多年的帝王生涯,类似投机取巧的行为,他早已司空见惯!

自从国家安定,免受战乱之苦,就连军队之中也难免混入了这类逐利之人。

那些曾以死守节之士,在太平岁月里逐渐消逝。

人类的劣根性似乎是在任何时期都无法根除。

“那照您这么说,如果咱们管理的村子被认为是利益至上的,村子里的百姓会怎么想?”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商人的看法几乎已成定式。

一个主动涉足商业的政权,除了要面对臣子的批评,指责其与民争利之外,最严重的是会失去民心。

对统治者而言,信任的建立异常艰难,摧毁却轻而易举。

任何统治者都难以承受信任的崩溃,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一旁的秦放被“黄老爷子”的话触动,激动得几乎要拍案而起。

“非得让别人知道吗?”

他对村里的情况颇为熟悉,

像“黄标”这样懂得四书五经的人已算是村里的佼佼者。

至于普通人,恐怕连账本都看不懂,更不会去关心公款的流向。

“你何不从中拨出一部分公款,直接支持今天你找来的这位朋友?”

“只要保密得当,谁会知道这是政府的交易?”

“只要事情成功,不就一切都值得了吗?

在他的双眸中,常常闪烁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朱元璋并非不明白商人在国家生计中的分量。

正如《太祖实录》所记载。

古代的智者帝王将民众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各司其职。

使得国家无流浪之民,物产丰富,社会和谐。

显而易见,朱元璋深知商人对民生的贡献。

至于传说中的三十税一政策,也源自于此。

后世有误解认为。

朱元璋不了解商人的高额利润,因而定下了三十税一的制度,使商人获利颇丰。

但这不过是个笑话。

出身草莽的朱元璋,哪里会不知商税对朝廷财政的重要性?

他不仅做过皇帝,也曾是乞丐,还曾担任过龙凤朝廷的丞相、吴王,对商税政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事实上,大明立国之初,商税并非三十税一,而是延续元代的十五税一。

然而,在洪武三年,朱元璋私下出巡。

发现商人以商税过高为借口,抬高物价,引发民怨沸腾。

商人获利,却让朝廷背负骂名,这如何能让朱元璋不怒?

在那个时代,账目混乱不清,朝廷对商人的真实利润知之甚少。

朱元璋费尽心机,在缺乏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不得不将商税减半,并对一众奸商进行了惩治,更进一步将商人身份降为贱籍,以此确保了大明的稳定。

在那个物资丰富、民众富裕的时代。

此举反倒是给大明带来了轻徭薄赋的美誉。

但朱元璋未曾想到,这一权宜之计,竟成为后世不可变更的成法。

如今,他有了苏远兵提供的详实数据,能够精准地调整商税政策。

他计划在提高商税的同时,利用数据严密监控,有效遏制商人哄抬物价的空间。

这样的策略让朱元璋眼前一亮,充满了斗志。

而苏远兵,对朱元璋对秦放的建议如此言听计从,感到无比震惊。

最令人意外的是,苏远兵本人也深信秦放的建议颇有道理!

“好,就这幺定了!”朱元璋决然地说。

“一切就按照秦先生的安排来!”

“小苏啊,秦先生刚才说的那些话,你理解了吗?”

“是,我明白了。”

朱元璋轻轻点头,继续说:

“这段时间,你就留在秦先生身边,好好学些真本事,将来我好把朝廷的事务放心交给你。”

“除了学习,秦先生的起居需要人照料,你也要尽心尽力!”

“遵命。”

朱元璋一直想派人过来协助秦放处理日常生活,但每次都被秦放婉拒。

秦放担心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活,既然自己能照顾自己,便不想麻烦别人。

因此,每天只有在用餐时,才有几位村民来帮忙准备简单的饭菜。

现在安排苏远兵留下,对朱元璋来说,也算是解决了一块心病。

他站起身,拍拍衣服说:

“秦先生,今日天色已晚,我得赶紧去安排接下来的事宜。”

说完,朱元璋便迅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