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章 刘伯温这一关,算是过了(求收藏,鲜花,评价票!) (1/2)

刘伯温连忙应道:“是大明福大,老臣没做什么。”

如此说着,刘伯温暗叫了一声侥幸。

说实在的,刘伯温今天上朝的时候心里七上八下。

虽然清晨略微有一些微风,还是东风,确实是祥雨之兆。

但就算有这迹象,真正能下雨的时候,寥寥无几。

如果今天不下雨,那确实对他刘基的声望是重大打击。

以后在朝中行事,困难重重。

现在好了,不但下起了雨,还是瓢泼大雨,

这一关,算是过了,而且过得很漂亮。

朱元璋龙心大悦,对刘伯温更加和颜悦色。

“刘中丞慧眼如炬,真乃我大明之栋梁,有了刘中丞何愁我大明不兴?”

其他大臣们又是面面相觑起来,表情各异。

有的松了口气,有的欣喜,比如杨宪等浙东党。

有的则一脸丧气,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人当然都是淮西党的人。

中立的大臣自然也有,基本上更偏向于刘伯温一系。

他们自然也是松了口气。

浙东党是在朝中唯一可以抗衡淮西的势力,他们一倒,那淮西独大,到时候也就没有中间派了。

朱元璋看着外面的大雨,心情大好,甚至还诗兴大发,吟了几首。

当然,朱元璋的诗歌水平有限,也就落得个能听的地步。

但没有人去计较这个。

主要还是朱元璋的态度和心情。

片刻之后,朱元璋大手一挥。

散朝。

接着,朱元璋又说:“刘中丞,跟我去御书房。”

众人更是惊诧莫名。

好家伙,朱元璋要单独留下刘伯温谈话。

这风向可不得了。

李善长和胡惟庸对望了一眼,束手无策。

没办法,两人只好冒雨去了胡惟庸在南京城的一处私宅去商议对策了。

胡惟庸找人倒了茶水,李善长愁得都顾不上喝。

胡惟庸小心地问:“相国,您说现在该怎么办?”

李善长摇了摇头,没言语,胡子都歪了。

胡惟庸又喃喃地说:“这次陛下留刘基单独谈话,不太妙啊,也不知道刘基用了什么道道,还真把雨给求来了。”

李善长看了胡惟庸一眼:“怪力乱神之事,休要胡说!”

李善长是不相信刘基有呼风唤雨的本事的。

那岂不成神仙了。

如果刘基真有这本事,怎么当初跟陈友谅,张士诚干仗的时候不用呢?

胡惟庸又想到了什么。

“对了,相国,我听说跟陛下说出七日之约的,不是刘基,是他儿子,刘琏?”

李善长摇了摇头:“不是刘琏,是刘基的二儿子刘璟说的。”

胡惟庸怔了怔,十分意外。

“刘璟?那小子不是很废吗?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就是一纨绔子弟。”

李善长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胡惟庸又说:“会不会是刘基让他对陛下那么说的?想为刘璟谋份差事儿?”

李善长不太同意:“刘基为儿子谋差事,还用得着陛下点头?除非是要官!”

胡惟庸也想到了这个,不说话了。

李善长又说:“不管怎么说,刘璟这个人还是要注意一下。”

说实在的,刘璟当时在朱元璋面前的表现,非同一般。

给李善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刘璟并不像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废物子弟。

胡惟庸应了一声:“相国请放心,我这就找人去探探刘璟的底细。”

与此同时,刘基已经从朱元璋的御书房里出来了。

然后乘着马车回了诚意伯府。

家人们已经等候多时了。

刘基的脸色依然波澜不惊,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他整个人很轻松。

这让大儿子刘琏放心不少。

刘伯温把经过大致说了一下,让刘琏和陈氏都放宽心,然后又看了看刘璟。

以往刘伯温对二儿子没什么好脸色看。

此时却不一样了,面色柔和。

刘伯温说:“璟儿,跟我过来一趟。”

刘璟应了一声,便跟着刘伯温去了书房。

刘璟知道刘伯温要说什么。

无非就是想确定一下他刘璟到底会不会天象观测之术。

还有这七日下雨,刘璟为何会如此肯定。

刘璟自然不会将自己是系统宿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10章 刘伯温这一关,算是过了(求收藏,鲜花,评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