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养民先养官,太子懂了么? (1/2)

朱元璋农民出身,比任何一位皇帝都明白底层百姓的疾苦。

所以他生平最恨贪官,建国之后对于贪官污吏的整治格外残忍。

准许各地百姓进京诉冤,凡贪墨四十贯(四十两)就要处斩。

贪墨六十两,则被处以剥皮实草的极刑。

并责令锦衣卫专门负责监管各地官员。

按理说这等酷刑之下,贪官污吏该当收敛才对,可偏偏屡禁不止。

甚至,越杀越多!

这已经成了朱元璋最为头疼的麻烦。

想到此处,朱元璋再度坐了下来:

“蒋瓛,你先等等,咱倒要看看他能说出什么花来。”

厅堂中,

朱标立刻令几位皇子安静,看着刘士端问道:“刘卿难道有什么高见?”

刘士端轻描淡写道:“说来简单,大明贪官盛行,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官员俸禄太少,他们不得不贪!”

语不惊人死不休。

刘士端的话直接就是把责任甩到了朱元璋的头上。

为啥?

这官员俸禄都是朱元璋定下的。

说出这话,意思不就是朱元璋逼着官员贪墨吗?

“胡说!”

朱标喝道:“我大明虽说官员俸禄不高,但也绝对不低。”

“不说这些三四品之上的大臣吧。”

“仅一个七品县令,每年俸禄就有二百石。”

“算来下足有三万斤米,每日食米九十斤,难道这还不够?!”

刘士端听的稍感惊讶,没想到朱标竟然对这些俸禄了解的倒是不少啊。

既然这样,那就好办了。

“太子果然对治国了如指掌。”

“那我想问问你,每日九十斤米,要养活多少人?”

朱标皱眉思索,他倒是没想这么多。

刘士端轻轻敲击着桌面,平静道:“我告诉你吧,一个县令,两位妻妾、子嗣五人、仆役十人、衙门无俸的小吏十人、长随一人、师爷一人,还有其余各类县衙所需人员。”

“四十人是有了。”

“这四十人共食米九十斤,每人二斤半,看起来似乎是够了。”

“可是,活着不仅仅是吃饭,各类吃穿用度,哪样不需要钱?”

“二斤半再分摊出去,有几人能吃饱?”

“殿下,现在你还觉得俸禄够用吗?”

一番话,问的朱标哑然无措。

他从未考虑的这么细致,也从来没有在乎过这些问题。

一个太子,怎么会在乎底层官员的处境。

现在把账摆在明面上,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官连自己都养不活的话,那还谈什么为国效力!

“蒋瓛,你下去吧。”朱元璋面无表情挥挥手。

“是。”

蒋瓛赶忙退了下去,这种问题不是自己能听到的。

这时刘士端站了起来,平静道:

“再清廉的官员,在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只能将矛头指向百姓。”

“如此一来,贪官污吏自然斩不绝,杀不尽!”

“百姓饱受欺压,长此以往,何来千秋万代一说?”

“想想前元吧。”

朱元璋听得又气又怒,竟然把自己的大明和元朝相比!

但又无言反驳,毕竟字字句句都在点子上。

元朝的灭亡,朝廷的苛政是一部分,也有原因是在于各地的官员。

后期的元朝已经没钱给官员发放俸禄了,当官的就只能搜刮民脂民膏。

哪里还有百姓的活路?

这个比较虽然有些牵强,却是知微见著。

长此以往,百姓除了造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想到此处,朱元璋脸上有些赫赫。

没想到治贪无功的罪魁祸首,竟是在自己的身上。

刘士端看着沉思的朱标,意味深长道:

“殿下,养民先养官啊!”

闻言,朱标苦笑一声,这句养民先养官是说到了重点。

沉思许久。

“本宫多谢刘卿指教。”

朱标分外客气说道,既然根源已经清楚了,那自然是有办法解决。

根据各级官员所需,制定针对性的俸禄。

这样一来,不敢说能彻底整治贪官,起码能大幅改善如今的状况。

把话说透,厅堂内的气氛顿时好转了许多。

“行啊!”

朱棣上下打量着刘士端道:“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