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教书先生好似是对此见怪不怪一般。
尽管感知到窗外有人偷听。
他依旧不以为意
自顾自地为学子授课。
“一个国家,会经历很多朝代,王朝之间的轮换兴替,便是这个国家的一次死亡和新生。”
“所以总结起来,历史的发展,便是一个轮回!”
朱瞻壑听得一头雾水。
而那些在学塾外的旁听者。
也是有些失望。
“唉,今日苏先生讲的历史。”
“若是能多讲几堂农桑,我们这些靠种田为生的人,可就有福了。”
另一位旁听者说道:
“苏先生讲课向来如此,劝课农桑要讲,经史子集,古今中外,也要讲。”
“人家苏先生说了,是要为大明培养出能够称量天下的国之砥柱!”
朱瞻壑听着众人的议论。
不免有些诧异。
这位苏先生,好大的口气!
称量天下,国之砥柱。
当今天下,谁敢说自己的学生一定能够达到这种高度!
而这位苏先生,若是真的有这种本事,他自己何不去入朝为官?
何必窝在在这小小学塾中?
朱瞻壑摇了摇头。
正要转身离去。
却听见身后学塾中传来一阵温醇的嗓音。
“一王朝的国祚,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以及,末期......”
朱瞻壑本欲要走。
随着这道温醇的嗓音入耳。
却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在一个王朝初期,君王,大臣或穷苦出身,或是世家士族。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协力铸就一个鼎盛王朝。
君臣齐心,勤俭、敬业、万事身先士卒……种种优良品德都在这些人的身上涌现。
也正是这个时期,往往会出现盛世,或治世!”
“如汉初文景之治、大唐贞观之治。”
苏楠声音不大,却能清晰的传入每个人耳中。
甚至丝毫没有介意这些蹲在窗外偷听之人。
朱瞻壑下意识地转头看去。
满眼的不可思议!
其他的旁听者,听这堂课,或许只是听个热闹。
可朱瞻壑不同。
他身为汉王世子。
这种话,自然能够让他慎之又慎!
随着苏楠话音一落。
朱瞻壑的一颗心猛地揪起,双瞳宛若地震。
这……好像在纵观历史,点评国祚!
这位教书先生,口气竟是如此之大?
而听他所说,似乎有几分道理。
“接着便是中期。”
苏楠并没有注意到窗外的朱瞻壑,目光深邃怅然道:
“处于中期的君臣百姓,是幸运的一代人。”
“在前面几代人的努力下,王朝的高楼已经奠定了基石,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开始有序运转。”
“这个时候的皇帝和大臣,只要不是刻意寻死。”
“哪怕都是庸碌昏聩之辈,依靠着初期的余温,仍旧能过上几年好日子。”
“若是君主有吞吐天地之志,亦可做出一番经天纬地之业!”
听到这里,
朱瞻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人,汉武帝!
果不其然。
苏楠直接说道:“正如名震古今的那位汉武大帝!”
“汉武帝能够打出汉人的威风,一是其人胸有壮志,二则是因其生在了好时候。”
朱瞻壑对于这话没有意见。
在他们的皇室教育里,对汉武帝的褒贬不一。
但他的成功是绝对离不开文景二帝的努力。
汉武帝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可以说不仅仅是他本人的出色。
还有汉朝初期一直休养生息出来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国力。
想到这里,朱瞻壑心中突然变得清明。
似乎,一个朝代的兴亡,是可以提前预测到的?
“那后面呢?”
朱瞻壑握着的拳头就好似他那颗被狠狠揪住的心。
他此刻已然被苏楠讲课的内容给深深吸引了!
苏楠继续讲述道:“后面自然便是晚期。”
“长达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安逸生活。”
“让帝王逐步奢靡,大臣们开始向腐败靠拢。”
“为君者不思政事,手下大臣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