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思虑二 (1/2)

而且崇祯这人吧,一边下令洪承畴等人快点剿灭起义军,一边却又在大臣的忽悠下,为了筹集军饷不停的给老百姓加税,导致洪承畴等人越剿这起义军越多。

可以说,大明的灭亡虽然跟它的积重难返有很大的关系,但跟崇祯这个皇帝也脱不了关系,但凡他真的有手腕,不说他像老祖宗朱元璋那样,就算只有他哥哥朱由校的水平,大明也不至于在他手上亡了。

而大明呢,要是能再多活几十年,那时候小冰河气候对整个天下的影响正好过去,到时候地里的庄稼也不会因为天气的原因也大幅度欠收,大明或许有可能就这么再坚持下去,而且,要是崇祯登基后不胡来,那么有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名将的存在,大明至少也能有个半壁江山,像南宋一样再在南方存在上百年,这要是期间来个有能力的明君,那大明重新崛起也并不是不可能。

可惜啊,崇祯这人啊,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却总觉得自己能行,说他性子刚强吧,可每次遇到点挫折就极其容易退缩,自己一点担当也没有,把所有的责任都丢给了大臣,还有,作为一个皇帝,要么“疑人不用”,要么“用人不疑”,可他呢,前脚还对所用的人表示很信任,但过一段时间就在大臣们的弹劾中对自己本来信任的大臣失去了信任,变得怀疑起来,然后就把人收拾了。

总而言之,崇祯这个皇帝就是一个心比天高,但命比纸薄的人,这其中,他自身那容易对大臣疑神疑鬼,且没有主见,容易被人几句话就改变主意的性格更是造成他和大明都悲剧的直接原因。

要不然,崇祯但凡在登基的十七年里不那么折腾,能知人善用,不被大臣忽悠的不停给老百姓加税,也不像催命一样催洪承畴等人去快速的剿灭起义军,更是一开始就能对拼死奋战,却损兵折将的将领和只顾保存实力,开战就跑的将领赏罚严明,那也不至于让那些存活下来的兵将对朝廷离心离德,渐渐没有了敬畏心和忠诚观念,那他很大可能就不会让大明亡在他的手上,也不会成为亡国之君,更让建奴窃取了汉人江山,让汉人从此又陷入了几百年黑暗的岁月,最后更是让西方的蛮夷后来居上,给整个华夏带来了上百年难以抹灭的沉痛伤害...

想到这里,张世安觉得,大明的灭亡,不管是跟崇祯皇帝,还是跟文武百官,勋贵藩王,以及地方士绅,都脱不了关系,即使这其中有部分人头脑清楚,目光长远,最后也为了汉人和华夏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有着崇祯这个没多大能力,却自命不凡,喜欢折腾个不停,和大部分只顾自身利益的掌权者们和既得利益者们,这少部分人所做的努力不过是杯水车薪,终究是改变不了大势,也无法拯救整个华夏,像卢象升、孙传庭等就是这样的人,他们都是被崇祯和一群“猪队友”联合害死的,而他们的死,除了加速明朝的灭亡外,也加快了汉人面对黑暗的时间。

张世安心里清楚,崇祯十一年的大明已经基本上没救了,因为崇祯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已经让那些一开始还对朝廷抱有希望的士绅和官员对于皇帝失去了信任,更何况此时的朝堂大部分都是一些碌碌无为,贪得无厌,甚至私通建奴的大臣,少部分想报效大明的大臣根本就是报国无门。

这个时候,张世安突然又想起,现在是崇祯十一年六月了,本来此时李自成等人的起义军都快被卢象升和洪承畴等人率领大军层层包围,逐渐剿灭,可惜关外的建奴首领皇太极不是个傻的,一直在关注大明国内情况的皇太极当即就任命皇弟多尔衮为统帅,带领几万八旗军再次入关。

然后,此时大明最能打的,也是最有能力的卢象升和他的天雄军就会被崇祯和文武百官以及监军太监联合起来坑死,致使建奴又一次满载而归,而大明不仅损失了精兵猛将,还再一次被狠狠打断了脊梁。

而最让人寒心的是,卢象升如此壮烈的战死,可崇祯却因为宠幸兵部尚书杨嗣昌,一直不追封卢象升,反而还对其怀疑不已,最后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崇祯才在大臣的提议下追封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可这迟来的封赏,早已寒了那些愿意为国尽忠的将士们的心,自此以后,明军的战斗力再一次大幅度下滑,连一开始能追着杀的农民起义军也打不过了,大明的灭亡也自此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虽然现在离卢象升死亡还有近半年的时间,好像有挽救大明的机会,可是张世安有自知之明,别说他一个英国公府嫡次子,就是他爹英国公张之极出手,也无法挽救卢象升和大明的命运,甚至还会连累到英国公府,这是因为没兵没权的张之极可无法让准备联合起来陷害卢象升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和监军太监高起潜及其他想要卢象升出事的大臣们改变主意。

至于崇祯这个糊涂皇帝,在宠信的杨嗣昌的几句话之下,就立马对勤王救驾的卢象升起了疑心,要不然也不会下旨任命了卢象升总督天下兵马,可却把大部分精锐兵马都交到了监军太监高起潜的手上,卢象升除了本部兵马外再也无法调动其他兵马,也正是因此,才导致了卢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