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41 大人说的这是什么话,谁家还会嫌田地多了? (1/2)

所以现在鱼鳞册里登记的,吴初二家一共就五口人,老娘,吴初二夫妻,再加上一个还没嫁人的小女儿,和好不容易辛苦维持的唯一男丁,今年才只有四岁。

老婆跟小女儿能帮着干点活,但四岁的宝贝儿子只能捡捡柴火。

二十多亩水田恐怖的工作量,几乎有一大半,要压在这个中年汉子的肩上。

看上去,吴初二面相至少得有五六十岁,但林凡实际了解,他今年才只有三十九岁而已。

“这么多地,种起来辛不辛苦?”林凡心中微微感喟,看着吴初二问道。

嗯?

这个问题对吴初二来说,十分奇怪。

他甚至有些慌乱。

大人说的这是什么话,谁家还会嫌田地多了?

可别是要收了咱家的地吧……

“不辛苦不辛苦!”吴初二连忙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飞快地说道:“可惜就只有这点田,要是再多些,孩子们都能吃饱,那就好了。”

话一出口,顿时后悔。

当着林大人的面,说什么吃不饱,这不是让大人难堪么。

该打!

吴初二更慌了,连忙咽了口唾沫,努力找补道:“林大人教的那个灌溉的法子,真是太好了!今年的收成,家家户户都能过个好年!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的事了!”

嗯。

林凡点了点头,想起前世看过的,关于袁隆平爷爷的访谈。

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实际上,老百姓能吃饱肚子的历史,加起来也不到一百年……

不管是林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不管是英明神武的洪武大帝,还是爱民如子的那些各朝“仁宗”,限于生产力水平,都不可能让治下的老百姓,真正吃饱肚子。

饥饿,是几千年来的主旋律。

“这二十三亩田,往年能收成多少?”林凡又问道。

正在惶恐的吴初二不假思索,直接就报出清晰的数字,“年景好的时候,一亩田大概能打两三石粮食,要是赶上灾年,可能一石都费劲……”

一拍脑门,我怎么又忘了大人!

连忙再次找补道:“现在有了大人的新灌溉法,我看这一亩田呐,打个五石粮食,都有的多!”

五石么?

林凡知道,这或许是吴初二恭维自己的夸张说法。

现代灌溉法固然更加科学,但在化肥这种东西还没法量产的明代,能把水稻亩产从两三石提高到四石,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手段了。

或许这个吴初二真的够勤快,能够收成每亩五石,但应该也不是淳化县的平均水平。

四石的话……

林凡开始在脑子里列出一条条算式,计划着如何开始他的“贪污”大业。

四石稻谷,按照明朝初年的计量标准,大概六百斤。

要是按照往年的收成,一亩地正常只有两三石的话,折算下来只有三五百斤,取个中值,按四百斤计算。

这四百斤里,有至少一百五十斤,是国家要收的赋税。

虽然洪武初年朱元璋就定下了“三十税一”的国策,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低,毕竟朱元璋出身农民,对这压死人的赋税,最为深恶痛绝。

可是实际执行中,因为需要把粮食运往官仓,路途中的损耗以及人力,往往要达到所交赋税的六七倍甚至十几倍,堪称恐怖!

林凡了解过,按照往年经验,四百斤粮食,交掉一百五十斤,已经是比较乐观的估算了。

这还只是明朝初期。

到了中后期……赋税过半,甚至达到大半,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才会让华夏这么老实的老百姓,因为实在活不下去,而揭竿起义。

正所谓官逼民反,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扣掉一百五十斤之后,还剩下大概二百五十斤。

这二百五十斤稻谷,经过脱壳等加工流程,变成可以吃的粮食,大约就剩下一百五六十斤。

按照吴初二家里的二十三亩田计算,那也就是三千多斤口粮。

在林凡看来,似乎很多了……

谁家好人一年能吃几百斤粮食啊?

但很遗憾,这依然是现代思维在作怪。

七百年后,人们在吃食的方面极大丰富,各种肉食、蛋类、蔬菜、水果、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点心……

但是在如今的大明,什么都没有!

林凡亲身体验过,干一天繁重的农活,胃口大得简直想要吃进一头牛!

不论男女,一人一天两斤粮食,是比较正常的估算。

这么算下来,吴初二家剩余的粮食,也就刚刚够吃,现在能有点富裕,是因为四岁的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