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44 交了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2)

林大人说了!这是咱家的光荣粮!

哈哈哈哈!

“糟了,没车子了啊!”

“谁家还有车子可以用的?”

“不妨事!我家七口人,除了小伢子还不顶事,其他人都来了,没有车子我们也能搬回家,这才多点路程!”

哈哈哈,这些淳化老百姓,太可爱了。

林凡看着,十分有趣。

花钱,的确是比赚钱舒服多了。

早几天交粮的时候,虽然也是磕头声一片,人人称颂林大人仁义,但那些老百姓看着粮袋,肉疼的模样,林凡可还记忆犹新呢。

今天发粮,就完全不一样了!

千恩万谢,已经不足以表达乡民们对林凡的感激之情。

县衙门口,发粮现场,就连那些家里没人从军,跟今日的福利不相干的百姓,都齐刷刷跪倒一片,觉得这位县太爷,何止是父母官,简直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转世啊!

林凡微微感慨。

若是换到七百年后,要征集打仗的,别说是二十石粮食,就算是二十吨,也有很多人家不乐意去。

可是在这里,徭役的意识已经植入每个人心里,原本就是老百姓沉重负担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了。

而这原本是义务的事情,现在却得到了林大人的亲口称赞,说他们是“为国为民”,说他们“从军有功”,还给发了最实在的粮食,足足二十石!

怎能不感激涕零?

好多人家甚至当场就悄悄询问心情很好的林大人,问朝廷什么时候再募兵的话,一定要考虑一下他家,哪怕不发二十石,发十八石也行啊!

我家十六石!

我们十五就行!

都是为国为民,林大人看着给就好,咱不为了那点粮食,主要是为了从军报国!

嚯!

林凡无语。

你们怎么还卷起来了,这样不好……

这次秋粮,收上来十八万九千石,发掉光荣粮一万三千石,还有十七万六千石。

这十七万六千石粮食,林凡从中拿出三万石,亲自雇了车队,押往应天府的官仓。

是的,这三万石,才是林凡上交给朝廷的税粮。

按照朱元璋制定的“三十税一”的国策,淳化县按照田亩数量,应当上缴税粮一万三千石。

但这一万三千石,是要进到指定的官仓,才算数的。

从淳化县到应天府官仓,路途上的人吃马喂,甚至于损坏亏欠之类,都要自行承担。

因此,原本一万三千石的粮食,林凡就要准备接近三倍的数量。

这还是因为应天府官仓距离淳化县很近,若是那些距离遥远的地区,这个损耗的数量,甚至可以达到十倍之巨!

唉!很遗憾!

林凡押着粮食,心中有些感叹。

后来朱棣靖难,改国都为北京,天子守国门。

可是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江南富庶之地,向京城官仓交粮的时候,路途甚至达到几千里,其中的损耗极为惊人。

三十税一的国策,却架不住这种“隐性加税”。

所以历代造反,都是远离京城的地方,正是因为那些地方的老百姓,生活最苦。

很少见到有京城人揭竿而起的,他们享受的是距离近的隐性福利,负担要比那些边远地区,轻了太多太多。

幸好,这番心声,朱元璋不在近前,没能听到。

否则……这世上怕是不会再有燕王这个藩号了……

交粮之后,林凡荣耀回县。

交了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贪污大计,初见成效。

县衙巨大粮仓里的粮食,依然是堆积如山!

林凡现在手里还有接近十五万石的粮食,可谓是腰包丰厚,很可以搞一点早就在计划里的事情了。

但是秋天一过,眼瞅着就是冬至,快要过年了。

在这个处处匮乏的时代,工期不会太快。

若是拖到了天寒地冻搞工程,太不仁义,林凡便决定到明年开春,再铺开他的一系列规划。

林凡不知道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筹备,朱元璋举全国之力,已经几乎完成了数十万大军的集结,随时准备开拔。

瓦剌也想过年?

不存在!

一想到后代竟然有脓包皇帝被小小的瓦剌俘虏,朱元璋这个老祖宗觉得脸上发烧,实在是丢不起这个人。

若是不能在传统除夕之前,用马刀亲手砍掉所有瓦剌人的脑袋,朱元璋连觉都睡不好。

然而在出征之前,朱元璋想到最近一连串的糟心事儿,还有文武百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