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既然搬迁,林凡按照规矩给予土地,是当时律法里写明了的。
“多谢大人!”黄万富喜形于色。
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就这么口头先定了下来。
不大,是说对林凡不大。不小,则是对黄万富来说,举家搬迁自然不是小事。
简单谈妥了之后,黄万富开始卸车,把石料土砖等材料,运送给需要重修厕所的淳化县村民。
而林凡则是看着这趟车队一路上深深浅浅的车辙,陷入了沉思。
数日后,淳化县的县衙门口,再次贴出告示。
什么?!
修路?
林大人真是太奇怪了,这路有什么可修的啊,祖祖辈辈,都几百年了。
修不修的,不都得两条腿走着么。
唔……
每人每日,三升稻谷的工钱?
修!
不是为了钱哈,不是为了钱……主要是林大人为淳化县做了那么多好事,现在要修路,怎能不支持一下?
修什么不重要,那金灿灿的稻谷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一时间,应者云集,哪怕是春忙的季节,家家户户还是为了争取这个修路的差事,差点打破了头。
毕竟,地里种的庄稼,要秋后才能收割。
现在大人发的工钱,却是每日结算!
从古到今,有谁见过春天刚开始,就能收到的粮食啊?
别说出力了,要命都行!
要想富,先修路。
七百年后的理念,被林凡带来了这个百废待兴的大明朝。
淳化县内,似乎更加忙碌了。
除了田里挥动锄头的身影之外,那些几百年来被踩出的土路上,也都有无数人干得热火朝天,按照林大人的图纸,先把几条四通八达的主路修好,至于支路那可以以后慢慢再说。
这一干,就是几个月的光景!
从春忙,干到了盛夏。
宽敞大气的道路,已经初具规模,不论是谁,走在上面仿佛不自觉地就要挺起胸膛,那叫一个痛快!
除了一个人。
明太祖,朱元璋。
数日前,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已经凯旋班师。
此战,大获全胜,直接将北元鞑子的残存力量一扫而空,阵斩前元名将王保保。
肃清北元余孽之后,朱元璋挥师瓦剌,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个小小部落,并一意孤行,下达了残酷的“车轮斩”命令,一时间血流成河,瓦剌这个名号,彻底成为历史。
来都来了,自然要把活干得更利索些。
眼看着这位恐怖到无极限的大明皇帝还意犹未尽,吓得临近的东察合台汗国也麻了爪,大汗黑鲁不花连滚带爬地亲自过来,俯首称臣,愿为大明藩属。
朱元璋不动声色地笑纳。
其实……这支纵横无敌,气吞山河的明军,已经无力再向西打。
没钱了。
大军在外只是短短数月,烧钱的速度简直吓人。
班师之前还能顺手收下一个东察合台汗国,朱元璋很满意。
自此,大明北方再无边患。
但是……一想到钱粮的事情,老朱又犯了愁。
这趟,打得太过瘾了,一时手滑没收住,比战前预计得还要多耽搁了一小段时间。
这一小段时间,若是按照户部尚书杨思义奏折上的计算,就又是一笔恐怖的钱粮数字,被大军无情吃掉。
怎么办?
要不就……苦一苦百姓?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纠结,脑子里仿佛是天使和魔鬼在打架。
一方面,十分不愿意变成自己最痛恨的那种朝廷官府。另一方面,若是不能尽快填充国库,这次出征真可以算得上是穷兵黩武了。
灌溉新法!
那个林凡的灌溉新法,必须要尽快推广到全国!
朱元璋能抓住的唯一救命稻草,就只剩下这个。
毕竟他亲耳听到,那淳化县的农人说,一亩地的收成竟然达到了四石以上!
若是按照这个数量计算,只需要熬过一年,这一仗的消耗就能抹平,甚至还有盈余。
可是!
一想到林凡,朱元璋心里的那根刺,又开始隐隐作痛。
十几万石的稻谷啊!
那林凡明明收上来十几万石的稻谷,却只是交给朝廷区区两万多?
岂有此理!
把朕当成要饭的了?
这根刺不拔,朱元璋简直寝食难安。
一县之地,十几万石粮食,竟然胆敢贪污了大半,只交上来零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