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二章 当年张士诚仅凭江南 (1/2)

“二虎将军,父皇可是有什么大事宣布?”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刚吃完饭准备休息一下的朱棡。

“是……”二虎转头看了朱公一眼。

朱公摆了摆手:

“无妨。”

“是!”二虎应了一声,转过身看向朱棡:“殿下,您要一起去吗?”

朱棡点头:“当然。”

随即二人便离开客厅,朝皇宫走去。

“父皇。”

走进寝殿,朱棡一眼便看到了坐在那的朱元璋,连忙行礼道。

朱元璋见状,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免礼:“起来吧。”

随即朱元璋看向朱公:“你们都坐下吧。咱有件事情要告诉你们。”

“父皇,是关于秋粮征缴的?”

朱元璋点头:

“是啊,你们也知道,往年咱大明每半年收一次税最多也就收个四百万两左右,

这还是收了农税的情况。”

“这一次却不同,咱春季刚刚发布增收商税、减轻农税,

本来以为收上来的钱会变少,没想到反而还多了。”

朱元璋说着,神采奕奕地看着朱公和朱棡,语气激动。

朱公和朱棡对视一眼,脸上均浮起了笑容。

朱元璋见状,接着说到:

“这一次收税收上来了有七百万两,其中单单是江南的盐税就有差不多一百万两,

照这样下去,每年国库的收入至少得有一千五百万两!”

朱棡点了点头,这倒是让他有些意外。

往年税收一年收税两次,每一次的税收数量很少超过三百万两。但没想到这一次竟然翻了两倍还多,难怪朱元璋会如此高兴呢。

“不仅如此,咱这次还招了一些工匠,准备按照朱公的提议在各地修建大明所有商业,

若是再扩大生产规模,咱的国库还要继续充盈。”

朱元璋说着,笑呵呵地看向朱武斯,却发现朱武斯一脸严肃地在思考着。

良久,朱武斯方才抬起头,看着朱元璋:

“陛下,这税收恐怕有问题。”

此言一出,二虎和朱棡皆愣住了,面面相觑,不敢置信地看着朱武斯。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疑惑地问道:

“怎么说?”

朱武斯看了一眼朱元璋身旁的二虎,沉吟了片刻,缓缓说道:

“陛下,虽然臣只在江南之地呆了一年,但对于江南的一切并非全然不了解。”

“江南之地乃是鱼米之乡,人口繁盛,商业繁荣,那里的商税不应当只有这么少。”

“据臣一年前在朝廷上与太子交谈时得知,当时有一户商户在自己县里贩卖私盐,

一年就获利千两,这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户。”

“偌大一个江南之地,怎么可能只有区区一百万两盐税,

更何况咱可是发了精盐过去给江南各地大明商户售卖,他们的税收肯定比这更高。”

“所以,老臣认为这一份秋税的税金恐怕有假。”

“哦?”朱元璋挑了挑眉毛,问道:

“这一次的税收除了江南地区以外,咱可都是免了农税五成不止的,

农税没了,自然会降下来不少,朱公难不成是觉得下面有人诓骗了咱?”

朱公点了点头:

“江南之地那帮家伙大把人有钱,咱当初可是亲眼见过有人在苏州花五千两银子买姑娘,

还有人在杭州花费万两银子买美妾。”

“这一次咱的精盐好铁送过去,初期当地官府难免要和他们合作,

他们自然赚的盆满钵满,若是有心贪取,倒也说的通……”

朱元璋听了,不禁露出了凝重之色。

江南富庶、物产丰饶,确实存在许多有钱人家。

当年张士诚仅凭江南一地,便在天下众多豪强当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当地豪强和江南的钱。

那还是战乱时期的江南。

如今江南虽然还有不少未修整好的地方,但也已经和平了十几年,大致也已恢复了不少。

如此想来,确实事有蹊跷。

想到这,朱元璋看着朱棡问道:

“棡儿,你怎么看?”

朱棡略作思索:

“父皇,儿臣以为这事恐怕另有隐情。”

朱元璋闻言,嗯了一声:

“说下去。”

“父皇请恕孩儿冒犯。”

朱棡拱手一拜,“江南之地多有富豪之人,相传当地还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