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盐,咱要卖,铁,咱也要卖! (1/2)

作为长子,朱标亲身经历了元末动荡。

彼时狼烟遍地,烽火连天,老百姓的日子变得苦不堪言。

仅食盐一项,价格就飞上了天。

曾经盘踞江浙的张士诚,早年就是卖私盐起家,靠这个狠狠发了笔财。

老百姓的餐桌上,连盐都不常见了,哪里还吃得起贵如黄金的细盐?

如今,大明初立,百废待兴,一些弊端痼疾仍未能解决。

缺盐的问题,依然很严重。

看着朱橚手里的盐罐,他很快想到:

这盐品质更好,若能像老五说得那样,能做到产量剧增,把目前的高盐价打下来,让平常百姓都买得起,的确是件好事。

此时,朱元璋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老五,你若愿意把提炼盐的法子拿出来,爹会重重有赏的。”

“金银珠宝,良田土地,只要你开口,咱都一概照准!”

“当然了,皇位不行!”

话到最后,还不大不小的开了个玩笑。

不曾想,朱橚却很认坚定的拒绝了。

“爹,恕孩儿冒犯,这个......我还真不能给您。”

朱元璋两眼一瞪,刚才的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既然不愿意给,那还鬼扯什么,拿你老子寻开心啊?”

见老爹又翻了脸,朱橚赶忙解释。

“不是孩儿不愿意给,实在是不能给您。”

“其一,若将这个炼盐的法子到您手上,肯定会拿到朝廷,交给管盐的官员。”

“知道的人就多了,您能保证他们个个清廉自守吗?”

“如果,有人见这个办法能产更多的盐,成本更低,没准会动起歪心思,为自己谋取私利。”

“胆子大些的,也可能私下开采提炼,再卖到市面上。”

“到那时,不仅朝廷不赚钱,还会造成私盐泛滥,适得其反。”

这点,朱元璋打心底里认同。

他小时候,村里穷得叮当响,很多人家都吃不饱饭。

而那些乡绅富贾却囤积居奇,把粮价、盐价炒上了天,大发横财。

从那时起,他就知道,只要利益足够,一些贪得无厌的人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火中取栗。

哪怕是杀头掉脑袋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见老爹明白了,朱橚接着又说,

“这第二点,是因为我手里的提盐之法,在大明算独一份,前所未有。”

“故而,即使交给了工匠,他们也弄不明白,得由我亲自指点。”

听到这儿,朱元璋松了口气。

“老五,此事若交给你来做,每月能产出多少?”

朱橚一个兴奋,立马打了包票。

“有多少盐,就能提炼出对应比例的精盐!”

朱元璋和朱标交换了下眼神,便痛快的答应了。

“这事准了!”

“你有什么需求,尽管开口。”

既已许诺,朱橚马上伸出了两根手指。

“第一,自然得爹做主。”

“把盐池、盐井多批给我一些,才能保证足够的产量嘛!”

“第二,卖盐的生意,得交给我。”

“每产出一斤盐,朝廷买十两银子。”

“而我,就吃点亏,只赚一成利润就够!”

这条件,把朱元璋气得肝疼。

差点没控制住,一脚踹过去。

“你个王八羔子,整个大明江山都是咱朱家的,你的盐卖那么贵,到底安的什么心?”

“狗日的,敲竹杠敲到你老子头上了!”

朱橚后退了两步,一脸无奈。

“爹啊,这制盐没你想的那么容易。”

“得有原材料吧?得雇人出功出力吧?”

“再算上其他的成本,每斤我赚一两银子,真的很良心了。”

一旁的朱标摇了摇头。

“五弟啊,还是太贵了。”

“十两银子一斤,寻常百姓如何买得起?”

朱橚却依旧坚持己见,认真的说,

“不贵,一点都不贵!”

“因为现在的盐价,可不是卖个百姓的。”

“百姓一年到头,都赚不到十两银子,哪能都用来买盐呢?”

“现在的盐,是要卖给那些达官显贵,地主乡绅的。”

“先用高盐价,把他们聚敛的财富收归朝廷,朝廷再用这些钱造福百姓,赈济灾民。”

“如此,岂不一举两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十一章 盐,咱要卖,铁,咱也要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