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火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一直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被人们不断研究和改进。
到了明朝末年,大明的火器种类繁多,仅军队常用的枪式火器就有鸟铳、三眼铳等几十种。
火炮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用于野战的虎蹲炮,有守城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还有重型火炮如红衣大炮,这些庞然大物动辄重达数吨。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佛朗机炮的火器,这是大明从佛郎机国缴获并仿制的。由于大明匠人的精湛技艺,他们仅仿照这一种炮就造出了二十多种不同型号,这足以证明大明匠人的工艺水平。
然而,张世康对大明的火器却颇为不满。他认为大明在火器发展上走偏了方向,鸟铳使用了上百年仍无改进,三眼铳更是朱棣靖难时的老古董,如今关宁骑兵还在使用。
火炮的情况更为糟糕,它们越来越庞大、笨重,只能用于守城。而且,由于铸炮材质没有进步,火药装多了炮管容易开裂。
张世康查看了京营中的鸟铳,发现它们在枪械发展史中处于最低等的层次。不仅装填缓慢、射程短、准确性差,还容易炸膛,遇到雨天更是无法使用。
据说,此时的欧洲军队已经全部装备了遂发式火铳。大约在这个时期,大明在火器、造船等方面开始落后于欧洲国家。
不过,好在落后的差距并不大。张世康虽然不了解火器研制的细节,但他至少知道大致的发展方向。
在技术革新方面,古人往往缺乏一个明确的思路,需要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来指引。张世康从不敢小看古人的智慧,他相信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迎头赶上。
众人对军事并无太多见解,见张世康如此自信,便都无异议。
只有孙大胜表达了对骑兵的向往,但最终也被张世康说服。并不是说骑兵没有前途,按照火器技术的发展史,骑兵至少还能再辉煌一百年。
然而,京营目前的情况实在堪忧。马军虽有三千人,但战马却不足两千匹,两人才能分到一匹马,实在令人汗颜。
由于粮草不足,马倌儿只能喂草料,这些马因此瘦弱且耐力不足,根本无法满足作战需求。
看着京营这副破败模样,张世康若非为了以后的安逸生活,真不想趟这浑水。
傍晚时分,张世康洗完澡回到军营,发现军营已经焕然一新。
两万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令人惊叹,仅仅一个时辰,京营就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虽然设施还是那些设施,但上上下下都变得干净整洁。一些士兵为了表现自己,甚至将军营门口的牌匾擦得油光发亮。
军帐里没有了脏衣服,厕所内也没有了刺鼻的氨味。总之,虽然设施老旧,但却干净了许多。
特别是张世康的新住所——之前几个副将参将的营房,更是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桌椅都擦得闪闪发光。
士兵们都眼巴巴地看着张世康,他毫不吝啬地夸奖道:“做得很好,以后都要保持这样。还有,每天操练后都要洗澡。明天我会公布具体的选拔标准,大家都去吃饭吧,晚饭后好好休息,谁敢闹事就取消选拔资格。”
张世康的话音刚落,士兵们就欢呼起来。无论是吃饭还是将领选拔,对他们来说都是好消息,一个解决了生存问题,一个解决了前途问题。
这次张世康没有和士兵们一起吃饭,他母亲给他带了不少好吃的。当然,他并不是嫌弃京营的饭不好吃,而是不想辜负母亲的一片心意。
饭后,张世康与孙维藩围坐在油灯旁,开始商讨明日的操练大计。张世康安排孙维藩负责京营士兵的整编工作,每营五千人,分为三个步兵营、一个不满编的马军营,以及一个火器营。面对这两万多人的花名册,孙维藩虽感头疼,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渴望掌控兵权已非一日。
相较于孙维藩的繁忙,张世康负责制定选拔标准,看似轻松,实则他心中颇有微词。他觉得自己仿佛在无偿加班,毫无加班费可言。
孙维藩昨晚通宵达旦,终于在天亮时完成了整编工作。次日早餐后,全体士兵如常在校场集结。张世康虽也是深夜才眠,但在校阅台上却连连打哈欠,反观一夜未眠的孙维藩,依旧精神焕发。
京营全体将士根据新的花名册,被重新编为五个营。整编完成后,张世康从昨日表现突出的游击将军中,选出了四位能服众的将领,分别担任三个步兵营和骑兵营的临时指挥。
随后,他公布了自己昨晚苦思冥想制定的选拔标准:“参将选任将从五个维度进行考量:力量、弓弩技艺、武艺比拼、步骑协同以及基层士兵支持度。”
在张世康看来,参将作为统率五千士卒的将领,更注重战术层面的能力,他甚至未将识字作为要求。在这个仍以冷兵器为主导的时代,作战方式往往依赖于武将的个人英雄主义,一旦战斗打响,便是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