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06章 传奉官 (1/2)

“哦?”

王越沉稳的脸上,高兴的表情一闪而过。

他引以为傲的功业,被名不见经传的晚辈扒了个底朝天。他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多少有些不爽。

听到杨道焕夸他,难免有些高兴,还有些好奇。

能把边情分析得头头是道的晚辈,到底会怎么夸他。

王越不知不觉的落入了杨道焕的语言“陷阱”。

欲扬先抑,不止是修辞手法,也是语言艺术。

“自于少保之后,除王忠毅之外,再也没有像样的文臣能在九边有所作为。”

杨道焕话锋一转,“直到王老横空出世,西北才有起色,试问在王老之前,谁敢与亦思马因为敌?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岂是陈钺等碌碌之辈能办到的。”

陈钺,让王越非常讨厌的人,偏偏世人把他俩并列。

“话虽如此,怎奈朝廷将我贬谪到此,削籍为民,似乎是永无翻身的可能了。”

王越既是叹息,也是为下一个话题铺垫。

“未必。”杨道焕的回答简单而直接。

“愿闻其详。”

“王老的失败,不在于自己,而是受到汪爷的牵连。朝中多数文臣认为王老是罪有应得而不肯出言相助,因此只要撇清与汪爷的关系,就可以东山再起。”

“那,如何才能撇清关系呢?”

“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有人能在朝中说上话,但这个人不能深入朝局过深,尤其是不能和万安对立,至少关系不能过于紧张。”

杨道焕说的很隐晦,王越仔细琢磨了一下才明白他的意思。

这位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脸上,一瞬间露出震惊之色。

如果说杨道焕前面的话,还只是隔靴搔痒。

这段话,算是彻底击穿了他的心理防线。

王越,可不是一位传统的文臣。

时任左都御史的王越主动加入以汪直为首的“宦官集团”,与以万安为首的“后妃集团”争权。

尤其是西厂第一次被罢,王越在汪直的授意下,前往拉拢阁臣刘珝、刘吉,并转达了汪直“扶持”二人的善意。

虽然遭到刘珝的拒绝,导致事情没成,但他的政治立场已经非常明确。

汪直被贬之后,王越惨遭削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那么,为什么王越还能得到妥善安置呢?

一方面是成化皇帝有“惜才之心”,另一方面与有一个人关系非常大。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吏部尚书尹旻,汪直倒台前的心腹。

这位“六卿之长”隐藏得极深,至今安居尚书之位。

由于尹旻在朝,王越心里还不那么担心前途,但听了杨道焕那一段话,心里开始打鼓。

因为尹旻不是万安的人,却坐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万安搞他是迟早的事。

王越真的重视起来,动了动手指,仆人们鱼贯而退。

只有沈秋白屁股贼沉地坐着,心想自己是杨道焕的朋友,今天这场戏是看定了。

杨道焕瞅了他一眼,不怒自威。

沈秋白再傻也明白是啥意思,只得带着沮丧和遗憾离开。

偌大的客厅内,只剩下两个人——王越和杨道焕,却丝毫不显得空荡。

屋内静得落针可闻。

杨道焕悠闲地品着茶,心里只有一个评价——难喝。

王越下意识地欠了欠身,打破了沉默:“朝中万安秉政,又有万贵妃为内应,极难撼动。若万安不除,我没有翻身的机会。”

杨道焕一直等待着王越先开口求教,他等到了。

一旦心里的防线被击破,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奇和不安。

而无数的教训表明,正是好奇害死了猫;不安,也给了对方乘虚而入的良机。

“恰恰是有万贵妃作为内应,万安才好对付。因为一旦万贵妃病逝,万安必死无疑。”

杨道焕说道:“问题是就算万安致仕,您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别想东山再起。”

“这又是为什么?”王越开始有点放弃思考。

“巴图孟克还太年轻,等他长大再完全掌握草原各部,严重威胁到北方边境,至少是十年以后的事,您等得起吗?”

“等不起。”

“那个人为了自保,也不会干太明显的事。所以,您想要东山再起的唯一办法,只有另外‘扶持’一个人入朝。”

“哦。”王越听懂了,希望被扶持的这个人就是眼前的少年。

这一声“哦”,也显出王越的犹豫。

只要脑子稍微正常的,扶持“代理人”都会选择进士,哪会扶持一个县试都过不去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