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
看着朱元璋将饭菜吃完,马皇后这才带着朱标离去。
此时的朱元璋还做琢磨这分藩的事情。
封王分藩不仅仅有朱元璋对子孙的偏爱,更有对大明江山社稷的布局。
朱元璋心里始终没有觉得分藩是错的。
什么后世子孙冒用“清君侧”造反,进京捉拿佞臣,这一切都是扯淡。
只要当朝皇帝是清明,善政,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林殊只是一个毛头小子,哪里知道自己分藩是何等的伟大。
这时候朱元璋想到了燕王朱棣。
【老四这小子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来年就可以让他就藩了。】
心想着,朱元璋从御书房一处窗帘后取出一张地图。
朱元璋将御案上的史料典籍全部丢到一旁,将地图展开铺展开来。
地图上,三条被红墨标注的线个格外瞩目。
这三条红线分别是长城、黄河、长江三条线路。
长城防线,兵力最为雄厚,是用于抵御北元的侵犯;黄河防线,乃是抵御北元的第二道防线;长江防线虽然兵力最少,但却可以依据长江顺江而下,是为了保卫皇城避险之用。
朱元璋设置的这三条防线地理位置占据优势,依山靠水,易守难攻。
在这三条防线上,朱元璋分封藩王镇守,大明坚不可摧,并且留有后路。
每条线的一些重要的都城,朱元璋都会在上面标注好封藩记号。
那些有了身孕还没有出声的皇子,朱元璋都已经给其规划好了分藩的位置。
朱元璋相信只有这三条线在,大明江山社稷必会渊源流传,传至千秋万世。
……
次日,
朱元璋处理完简单的事务之后,便命人将需要斟酌的奏章送至御书房,随后朱元璋便带着朱标回到了御书房进行商议政事。
朱元璋拿着手中奏折递给朱标问道:
“标儿,这江南水患一事你觉得咱应该怎么处理?”
朱标接过奏折翻开看了片刻,随后说道:
“儿臣以为,江南一带乃是鱼米之乡,产粮丰硕,乃是重中之重。”
“为应对来年水患,但是继续出钱让工部修筑堤坝一事儿臣觉得还有更好的办法。”
朱元璋闻言,诧异的看着朱标问道:
“标儿,你说说看?”
朱标将奏折展开,放在御案上,指着奏折上提到容易发生水患的地区说道:
“折子上面所提到的水患之地,自大明立国以来,便频发水患,虽然水患并不是很严重,但是却对当地农田造成了不小的损毁。”
“致使当地百姓收成减少,甚至尽失。”
“儿臣因对水患,应当从多方面下手。”
“儿臣以为,对水患地区应当进行适当的减收赋税,让百信能够保证温饱,普惠皇恩。”
“还有,父皇请看,这一代连年水患严重,工部每年修筑堤坝但却于事无补,儿臣觉得应该改为排讯堤防结合。”
“在重点区域加固堤坝,在河流枝干进行开凿分流,减轻干流的压力,防范决堤。”
朱元璋听闻朱标的这番见解,心中十分欣慰。
“好!标儿你说的真好。”
“就按你说的办。”
这时候朱标接着说道:
“父皇,儿臣所说修筑工事以及开凿放水都不是一件小工程。”
“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进行执行,还望父皇给工部以及当地官员多一点时间。”
朱标不仅爱民如子,并且十分体恤下属官员,这点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好!”
接着朱元璋批阅之后,取出另一个奏折,正准备打开。
只听门外太监报道:
“启禀皇爷,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求见。”
朱元璋瞟了一眼窗外,说道:
“让他进来吧!”
随后只见蒋瓛小心翼翼的走到御书房,接着便跪在御案前。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参见皇爷,太子殿下。”
朱元璋翻看着奏折,问道:
“什么事?”
蒋瓛颤颤巍巍的说道:
“皇爷,还是太子爷的事情。”
闻言,朱元璋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说!”
蒋瓛跪在地上,撑着地面的双手微微发抖。
“遵命!皇爷!”
“启禀皇爷,大宗正院少卿林殊称太子殿下案子还未结束,传唤太子殿下前往大宗正院公堂继续庭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