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宫。
退了早朝以后,朱元璋并未离去,而是留下了刘伯温商讨治国之事。
刘伯温虽出身寒末,却身怀大才。
当初朱元璋为了请他出山,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不过,刘伯温出仕以后,也的确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臣之中,功劳最大者,非刘伯温莫属。
就连李善长,在刘伯温面前,也只能屈居第二位。
再加上李善长喜好女色,在起事之时,也曾做出过二臣之举。
因此,朱元璋在治国的大事小情上,更多的还是征求刘伯温的意见。
皇宫之内,大殿之上。
朝臣散去,只有朱元璋和刘伯温两人。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那一副乡野村夫的模样,笑着问道:
“你说,咱今天夸赞陈牧这步棋,怎么样?”
刘伯温闻言轻叹口气,随后摇了摇头说道:
“上位将陈牧推到台前,让他成为武将们的众矢之的,此举臣以为不妥。”
“陈牧性格正直,守护律法恪尽职守。”
“平日里往来清寡,不喜结交朋党。”
“您把他推到台前,让他一人面对所有淮西勋贵。”
“此实在是……冒险之举啊。”
听着刘伯温的话,朱元璋皱了皱眉头:
“咱啊,是故意将他推到台前的。”
“咱推他到台前,就自然能当他的后台!”
“同样,咱也是想看看,陈牧这个人到底是装的,还是真的。”
话说一半,朱元璋往前探了探身子,疑声问道:
“刘伯温,你觉得陈牧这正直诤臣,是装的,还是真的?”
刘伯温闻言躬身行礼,他既不回答是装的,也不说是真的,而是说了个囫囵话:
“上位,臣以为不管他是真是假,只要他能一直保持现在的准则不变。纵使是装的,那也是真的了。”
不得不说,刘伯温的这番话,说的很有水平。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他看着刘伯温的面容。
与刚出山时相比,刘伯温也明显老了啊。
不过,人老了,可这脑子却一点也不老啊。
想到这,朱元璋指着刘伯温笑骂道:
“你啊你,说话还是这么拐弯抹角。”
刘伯温闻言也是温柔一笑。
君臣之间,一片温馨。
“罢了,与你说正事。”
“大明开国,当有一事冲喜,你以为该是何事啊?”
面对朱元璋的问询,刘伯温行礼:
“上位,臣以为,该当科举,以示恩典。”
科举……
朱元璋点了点头,那些淮西老将们打得了天下,守得了天下,却治不了天下。
要想治国,还得是读书人才行。
想到这儿,朱元璋立即下令:
“此番科举,就有国子监与翰林院一起主持。”
“至于主考官和监考官,就在国子监和翰林院中挑选吧。”
突然,一道冷冽的身影走入。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披挂上殿,他快步行至朱元璋足下,单膝跪地恭敬行礼:
“陛下!蓝玉和沐英、冯胜等人对大理寺多有不满。”
“今日早朝结束,蓝玉领人在金水桥阻拦陈牧。”
“阻拦无果后,蓝玉又率人前往太子府,随后太子殿下前往大理寺卿,至今未出。”
听着毛骧的汇报,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他眉梢一挑,盯着毛骧,冷声说道:
“怎么?他们还想取代了大理寺?那他们不是想杀谁就杀谁,想诬陷谁,就诬陷谁了?”
“去,让蓝玉给咱滚进宫来!咱有话要告诉他!”
毛骧得令,立即出宫通禀。
刘伯温也是拾取的起身离开。
皇宫之内,只剩下了朱元璋一人。
他左右看看,随后目光锁定在了挂在廊柱上的天子剑上。
………………
应天,大明皇宫。
蓝玉得令,快马加鞭赶往皇宫。
他一路穿街过巷,终于是抵达了皇宫。
走进大殿,蓝玉眉头轻皱。
今日这皇宫,气氛不对啊?为何如此压抑冷冽?
怀着心疑,蓝玉走进大殿。
他看到,朱元璋正背对着他,手握天子剑,在挥舞着。
剑刃斩断空气,反射着凛冽的寒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