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秦王。
嬴政卧于榻上,脸色苍白,却强打精神与吕不韦说话。“仲父,寡人无碍,只是偶感风寒。”
吕不韦关切地望着嬴政,眼圈微红:“大王龙体为重,国事皆有老臣在,大王安心养病便是。”他转头对一旁的赵高吩咐道,“去请太医令来,再熬些安神汤给大王服用。”
嬴政握住吕不韦的手,虚弱地说道:“仲父,只要有仲父当国,寡人便是病着也无妨。”
吕不韦心头一震,这孩子小小年纪,却如此信任他,让他如何能不尽心竭力?
他轻轻拍了拍嬴政的手背,柔声安慰道:“大王放心,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待从秦王寝宫出来,吕不韦叫来长史王绾:“去告诉大王,让他安心养病,朝中一切安好。”
王绾应声而去,吕不韦望着他的背影,眉头微微皱起……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过,似乎是李斯。
他快步走了过去……
李斯刚勘定完咸阳城外沟渠的路径,抹了把额头的汗水,便见一书童匆匆奔来,递上一封书简。
“李先生,纲成君亲笔。”李斯拆开,蔡泽洒脱的字迹跃然纸上,嘱他回学宫处理《吕氏春秋》最后的事宜,并言已将一切安排妥当,他明日便启程前往燕国。
李斯不敢怠慢,快步回到学宫。
蔡泽虽已将大书框架拟定,但其中一些细微之处仍需斟酌完善。
李斯将众门客召集起来,将蔡泽的书简内容宣读一遍,众人皆感纲成君高义。
李斯沉声道:“纲成君既已远游,我等更当尽心竭力,完成此书,不负纲成君所托!”
众门客齐声应诺,随即各自忙碌起来。
李斯将蔡泽留下的竹简一一翻阅,细细揣摩其意,并将其中一些疑难缺漏一一标注出来。
他博学多才,对诸子百家思想皆有涉猎,很快便将蔡泽遗留的问题一一解决。
他又组织门客将全书重新梳理一遍,核对校正,确保无误。
夜已深,学宫中灯火通明。
李斯放下手中的竹简,揉了揉酸涩的眼睛,长舒一口气。
《吕氏春秋》的编纂工作终于完成了。
他命人将整理好的竹简装箱,又将需要吕不韦最终定夺的事项另列一份,这才起身走向门外。
抬头望向深邃的夜空,一轮明月高悬,李斯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初到秦国时的落魄,想起吕不韦的赏识,想起与蔡泽的相交……如今,他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
“李斯先生。”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李斯转身,只见吕不韦负手而立,目光炯炯地望着他。
“文信侯。”李斯躬身行礼。
吕不韦微微颔首,走进学宫,目光扫过堆叠如山的竹简,问道:“《吕览》可曾完备?”
李斯引吕不韦入座,命人奉上清茶,答道:“回禀文信侯,纲成君既已拟定大纲,余下细节,斯已与诸位门客商榷妥当,整理完毕。”
吕不韦端起茶盏,轻抿一口,放下后说道:“纲成君远游燕国,亦是为避嫌,此书,终究是挂在本侯名下。你细细说来,此书究竟是何结构,有何宗旨?”
李斯早有准备,从容答道:“此书以道家‘一’为中心,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八览、六论、十二纪,凡二百余篇,十余万字。汇聚诸子百家之长,上至天文历法,下至农桑祭祀,包罗万象,意在阐明治国安邦之道。”
“哦?”吕不韦挑眉,“如此大部头,纲成君是如何将其贯穿一气的?”
“纲成君以为,治国之道,当以‘道’为本,以‘和’为贵。故此书虽博采众长,却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将各家学说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李斯顿了顿,又道,“其宗旨,与孔子《春秋》颇为相似,皆以‘大一统’为最终目标。”
吕不韦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既如此,便不如将此书更名为《吕氏春秋》,如何?”
李斯心中一喜,这正是他心中所想,“文信侯高见!此书既以‘大一统’为宗旨,又出自文信侯府中,取名《吕氏春秋》,名正言顺,更能彰显文信侯之远见卓识。”
吕不韦抚须大笑,“好!好一个名正言顺!便依你所言,此书就叫《吕氏春秋》!”他拿起一卷竹简,随意翻阅了几页,却又放下,神色间略带一丝怅然,“只是如今此书既成,本侯却不知该如何处置……”
李斯目光一闪……
李斯察出吕不韦的犹豫,拱手进言:“文信侯,此书虽已完备,然书中精义,还需文信侯亲自校订一番,方能使书中神韵自生,更具说服力。”
吕不韦叹了口气,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如今大王龙体欠安,朝中事务繁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